谈到比亚迪,大家更熟悉的是其汽车。尤其是最近几年推出的几款电动车,因而其汽车制造商的名头更为大家所熟知,但其实比亚迪是靠做电池起家的。根据比亚迪财报,他们还从事二次充电池及光伏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以及包含传统燃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最让笔者佩服的是,为了推进业务的发展,比亚迪在更上游的芯片领域也有不少的布局。
据笔者了解到,比亚迪在2003年前后就通过旗下的比亚迪微电子切入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开发业务。但一直没在业界掀起大风大浪,但最近几年,比亚迪的芯片矩阵似乎已经初具规模。
收购宁波中纬,拿下晶圆厂
在比亚迪微电子成立以后,比亚迪公司对电源保护IC等产品进行了开发,但一直没在业界引起反响。但到了2008年,终于做了一件让业界为之振奋的事情,那就是王传福当年宣布斥资近两亿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
按当时的媒体猜测,王传福收购这个企业,是为了进入半导体代工领域。也有人认为王传福收购这个,是想做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主要由驱动芯片与电源管理器件组成)的研发和生产,控制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
但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宁波中纬是一个“烂摊子”。
宁波中纬半导体成立于2002年2月的宁波,当时这家企业曾经被视为浙江半导体产业的希望工程。公司注册资本为一个亿,主要是从事6英寸芯片制造与服务。而据当时的资料显示,这个公司当时引进的是台积电的1980年代的6英寸半导体生产线,聚焦在高压CMOS/BitMOS 0.5微米的工艺。
按照当初项目可行性报告规划,这个工厂预估年产6英寸24万片,实现产值8400万美元。但是实际的运营情况是到了2004年,中纬的第一批芯片才出货,而用了两年的时间的建设,产能也才爬升到一万片/月,距离预定的目标相去甚远。至于具体原因,有媒体透露,是因为购买的台积电产线设备问题。《第一财经日报》写到:
“中纬半导体未达产的直接原因来自设备障碍。中纬成立时,设备来自台积电一厂,该厂是台积电1987年成立时的基地,设备寿命已近20年。实际运营后经常出问题,机器故障始终未能解决,导致产能一直徘徊在1万片/月,现金流一直无法达到平衡。”
总之,在资不抵债之后,到了2008年,比亚迪的王传福将宁波中纬收入旗下。
交易完成后,比亚迪改变了中纬的原本运营模式,不再从事晶圆代工业务,而是将其整合到其微电子产业链当中去。从某个角度看,比亚迪也可以称之为一家IDM公司。
虽然当初大家一致不看好比亚迪的这单交易,但这也许就是后来比亚迪另一条产品线崛起打好了基础。
切入指纹识别和CIS,虎口抢食
在智能手机面世以后,这个出货量惊人的产品种类吸引了半导体厂商的关注,也培育了一大批国产的半导体供应商,比亚迪也想借着这波东风,大发一笔,于是他们也迫不及待进入这个上游市场,先后切入了CIS和指纹识别。先说一下CIS。
根据国外调研机构Yole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的CIS出货量总值为115.98亿美元,当中Sony以42%的占有率遥遥领先与第二名的三星。面对着这样一个市场,拥有手机代工产业的比亚迪焉能不动心。
根据旭日大数据的数据显示,2016年五月的摄像头芯片出货量排行榜中,比亚迪以31.25kk的出货量,力压OV、思比科,三星和索尼等,位居第二位。虽然如比亚迪这些国产厂商在做的都是千元机的CIS,但胜在出货量大,带来了不错的表现。
从比亚迪2015年官方资料介绍中得知,比亚迪的消费类CMOS图像传感器每个月出货量高达20KK,拥有114项国内外发明与专利;而安防类CMOS图像传感器的月平均出货量也达到2KK/M,主要被应用到安防监控摄像机、IPC、车载摄像机和环境监测系统中。
指纹识别也是比亚迪“芯片帝国”当中的一个代表。在苹果iPhone 5S带来指纹识别之后,引爆了安卓手机的指纹识别潮流。虽然到目前为止,安卓手机的指纹识别功能还是略显鸡肋,但抵不住庞大的市场需求,比亚迪同样也杀入这个红海。
在2015年5月,比亚迪在深圳召开发布会,正式发布了适用于手机的三款指纹识别芯片:BF6611A、BF6621A和BF6631A。但雷声大雨点小,似乎没能获得意料中的效果。也没见到很多相关的数据披露。
进攻IGBT,助力新能源汽车
所谓的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就是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是由BJT(双极型三极管)和 MOS(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组成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 兼有MOSFET的高输入阻抗和GTR的低导通压降两方面的优点。IGBT产品集合了高频、高压、大电流三大技术优势,是电力电子设备中的核心部件,涉及几乎所有电压等级下的电气设备。
作为主流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之一,IGBT被大规模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力机车里的电机驱动以及并网技术、储能电站、工业领域的高压大电流场合的交直流电转换和变频控制等,是上述应用中的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巨大且与日俱增。但是在过往,国内在高功率的IGBT方面的布局是空白的。
相关数据显示,90%的份额掌握在英飞凌、三菱等海外巨头手中,但由于因为这个产品既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的必备元件,在新能源车的成本中占的比例也不低。
根据赛迪顾问的报告,功率半导体占到新能源汽车新增半导体用量的76%、新能源整车半导体用量的50%。IGBT模块是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和直流充电桩的核心器件,成本占到新能源整车成本的10%,占到充电桩成本的20%。由于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市场将进入爆发期,IGBT等功率半导体作为其核心器件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为了更好地迎合比亚迪自身电动汽车和新能源战略的发展,比亚迪在2006年就启动了IGBT的相关项目。
IGBT所有厂家的世界市场份额(数据来源:Yole)
通过与世界知名的欧洲芯片厂商和模组供应商合作,先从相对容易封装入手,之后再在深圳建立了国内首条车用IGBT模块生产线。再通过升级收购来的宁波中纬产线,打造芯片研发的工艺平台,在比亚迪人的攻坚下,终于在2009年6月拿出了比亚迪自身的1200V IGBT芯片样片。
在今年的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比亚迪携国内首创1200V智能功率模块(IPM)和IGBT模块亮相。据公开资料介绍,这个1200V IPM完全搭载自主生产的IGBT芯片和驱动芯片,采用陶瓷覆铜板(DBC),内置具有电流传感功能的双发射极IGBT;分立的三相直流负端,可独立检测双电流。温度模拟输出,内置HVIC、LVIC,具备可靠的过流、低压侧供电欠压保护,可适用于商用空调、新能源车用电动压缩机、伺服控制等工业和汽车领域。重要的是,目前,国内仅比亚迪拥有此项技术。联想到比亚迪现在新能源车和配套充电桩现在和未来的发展,王传福布局的IGBT产品线也应该到了快要收成的时候。
想法虽好,但避免落入窠臼
除了上述介绍的产品以外,比亚迪在电容式触摸芯片、电池保护芯片、电流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LED外延片、AC/DC开关电源芯片、CMOS IC和光电二极管代工方面都有涉猎。当中不乏月出货量KK级的产品。
比亚迪的元器件相关业务
可以说现在的比亚迪已经围绕着其终端业务,往上游覆盖了更多的元器件产品。在电动车方面的布局和传统燃油车厂商的做法如出一辙。如日本的变速箱供应商基本都是各大车厂的子公司或者至少是大股东,他们也是通过对上游的控制,更好地控制成本和供货,保证技术。
比亚迪在CIS和指纹识别方面,其实做法和最近富士康做法不谋而合的。
富士康最近几年一直在整合手机相关产业链。就是因为他们的代工业务遭受到了挑战,于是他们希望通过产业链的控制,更好地位其客户服务,也就是所谓的配套。而比亚迪本身也有手机组装事业部,这种想法也是很对的。
但是比亚迪在CIS和指纹识别方面的布局,和中国很多芯片厂商一样,无利不起早。看到了市场的热度,就一窝蜂冲进去。通过杀价这种方式,收获一波利润然后立场。虽然这种方式一直是中国IC企业的通病,但是如果想打造一个强大的企业,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需要戒掉,避免落入传统窠臼。
能解决这些问题,比亚迪离更上一层楼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