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狂人”赵伟国与他的芯片“帝国梦”

   日期:2016-08-08     来源:智慧产品圈    
核心提示:还没有一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像紫光集团能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掀起并购浪潮。从中国大陆,到大洋彼岸再到台湾,其出手迅猛,金额阔绰,所到之处都让当地企业为之侧目。随着这一波波的并购浪潮,紫光这家迅速崛起的校办企业和它幕后的掌舵人赵伟国也成为中国半导体业界炙手可热的明星。

还没有一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像紫光集团能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掀起并购浪潮。从中国大陆,到大洋彼岸再到台湾,其出手迅猛,金额阔绰,所到之处都让当地企业为之侧目。随着这一波波的并购浪潮,紫光这家迅速崛起的校办企业和它幕后的掌舵人赵伟国也成为中国半导体业界炙手可热的明星。

“在挑选并购标准的时候,第一条是像女人逛街一样不厌其烦地看东西,衣服捏破了都不一定买。第二是像古董商人一样出手,古董圈里有一句话:‘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第三是‘一旦出手,饿虎扑食’,出手的时间速度很重要。“ 赵伟国如是说。

“并购狂人”赵伟国

赵伟国的名字,在这个“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集成电路行业由幕后走入前台。他率领的紫光集团,在收购了展讯、锐迪科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购华三、入股西数、收购力成、南茂……这种蛇吞象式的连续的大交易额收购案,震惊了整个行业。

买、买、买,一路买进,通过频繁的并购,紫光顺利搭建了从“从芯到云”的泛IT产业链条,形成了以集成电路设计(展讯、锐迪科、国微电子、同方微电子)、存储器(武汉新芯)、IT信息系统(华三H3C)为主的高科技企业雏形。如此高频率、大规模的跨国(地区)并购,在中国商业史上并不多见。作为中国校办产业的一员,背靠清华大学的科研力量和广阔的人脉资源,紫光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紫光集团在2011年确立“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企业”的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旋即在集成电路产业掀起了一系列并购潮。2014年9月,英特尔斥资90亿元人民币(约合15亿美元),获得紫光集团旗下北京紫光展锐20%的股权。这在英特尔的企业发展史上都实属罕见。“要像女人逛街一样不厌其烦地看东西,但只像古董商人一样出手,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一旦出手,饿虎扑食。”这就是赵伟国的并购要诀。

紫光并购整合的效果立竿见影。2015年,展讯首次跻身全球芯片设计公司前十名,紫光集团旗下的展讯和锐迪科当年在全球卖出了6.5亿套芯片,年增长率达到20%,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7%,在移动芯片设计领域稳居世界第三。虽然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但紫光的进入已经成为巨头们不可忽视的力量。紫光的市场占有率增长到了27%,估值从27亿美元到现在的80亿美元。而同期高通的市值从1300亿美元下降到800亿美元。联发科的市值从220亿美元变成了110亿美元。

赵伟国的芯片“帝国梦”

中国的科技企业普遍遵循着两条发展道路。一条是以华为为代表的“重科技”路线,通过技术研发驱动内生增长;另一条则是以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路线,倚仗商业变革重新创造增长动能。而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这类重科技型的公司,例如美国的GE、谷歌、波音、高通、英特尔、IBM这样的的技术型公司。

在赵伟国的收购字典里,只有真正的千里马才能称得上是好资产。“一定要买上升期的公司,不能买下降期的公司。最差一定要买盈利的企业。亏损的公司有个特点,你不知道他的底在哪里。”

外界常给赵伟国冠以“土豪”、“狂人”的称谓。但现实中的赵伟国其投资风格一向谨慎稳健。赵伟国认为公司必须进行三项储备,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一是现金积累;二是人才储备;三是技术储备。而这三项可以说是矛、盾合一,危机发生了是你防守的盾牌,机会来临了它就会变成你手中的利矛。”

赵伟国曾在北京的一个研讨会上放出狠话,欲逼对岸的台湾开放芯片业,否则就建议禁止台湾芯片在大陆销售。并抛下豪言:愿让旗下两家IC设计企业(展讯、锐迪科)与联发科合并,携手超越高通。这还不算,更在行业内掀起一阵旋风的是紫光有意入股台积电,经媒体发酵,这个消息曾经一度占据了台湾报纸的头条。

“语不惊人死不休”,用这句话形容赵伟国丝毫不为过。这个出生在新疆的汉子身上有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鲜明特点,为了生存而不惜“掠夺”,为了扩张而不惜“武力”。赵伟国的芯片“帝国梦”是在未来5年投资3000亿元人民币(470亿美元),将紫光打造为全球第三大芯片帝国(目前前三位为英特尔、三星电子和高通),5年计划投资的金额几乎与2014年英特尔的营收500亿美元差不多。现在紫光又开始向存储器领域进军,收购新芯50%多股权,计划在中国建造一座造价900亿元的存储器芯片工厂。

对于赵伟国的芯片“帝国梦”,行业内拍手叫好者众多,怀疑观望者也不少。更有台湾企业家郭台铭批紫光“炒股说”,称张忠谋卖台积电是“逗你玩儿!”但我们还是要为赵伟国的“帝国梦”点赞,至少紫光“不畏强敌,产业报国”的精神是振兴产业最急需的信仰支柱。如莫大康先生所评论的那样:“我们曾经有908、909和科技重大专项等数次提升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机会,但成效都不大。也许紫光以其混合所有制模式的这种收购扩张模式,可以为提振产业走出一条新路。”

“站在山前面要能看到山后面的风景”

“站在山前面要能看到山后面的风景。”赵伟国用这句禅语,解构自己的每一起并购。

且不论紫光的钱来自何方,也不论是否如赵所说“羊毛出在猪身上”,就其紫光收购的逻辑来讲,这也是不可为之而为之。就目前的产业环境,芯片行业始终被国际几家巨头垄断,如果从头搞创新在时间上与中国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符。好比身处虎群再在老虎身下搞花样,说不定老虎一个翻身就把你压死了。所以紫光选用这种方式:自主创新+国际并购,利用并购先让自己强大起来,再搞创新也许容易许多。紫光的选择有着“天时地利”的背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家战略,由国家支持的紫光一定可以从容施展自己的战略,无往而不胜。

当然,紫光在扩张芯片版图的同时,不是没有风险,逻辑对不代表结果一定成功。横在紫光面前的有三道坎儿。第一是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紫光模式的前提是国家大环境、行业大环境、市场大环境,只有持续向好才会有资本额度持续投入。第二是管理能否跟得上兼并的步伐?紫光在收购扩张的同时,还需打造一条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链,这个链条上的每个企业都必须是行业龙头。所以对收购的企业进行符合产业规律的管理是一个难题。第三是持续创新问题,怎样把别人的“技术福利”变为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技术红利”,没有持续创新很难有持续发展。钱不是万能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你的技术是否始终领先别人。

对于这些可能的风险,赵伟国总结出的一段话颇为经典:“坚定信念,解放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谨慎操作,快速行动,见势不妙,撒腿就跑。”精妙之处是最后8个字,但我们并不希望它真的发生。

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目前IT产业对集成电路产品需求巨大。我国每年的集成电路产品进口金额已超过石油进口额,在普及率极高的智能手机行业,包括CPU、存储器、功率器件等基本依赖国外企业。可以说,做强中国自己的芯片产业迫在眉睫。

时代需要更多的像赵伟国这样的“敢为天下先”的领军人物,在产业做大做强过程中敢于弯道超车,引领我国芯片产业上演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蜕变,实现中国科技的强国梦。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更多>同类企业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企业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