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携手中国共攀数字化工业之巅

   日期:2016-04-19     来源:中国航空报    
核心提示:走进GE航空大中华区总裁向伟明的办公室,最显眼的莫过于窗边并排摆放着的几架飞机模型,这些机型都已进入中国民航市场,它们像是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GE过去30余年参与中国民用航空业发展的点滴

走进GE航空大中华区总裁向伟明的办公室,最显眼的莫过于窗边并排摆放着的几架飞机模型,这些机型都已进入中国民航市场,它们像是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GE过去30余年参与中国民用航空业发展的点滴:进入中国的首架波音737,装配的便是由GE公司与法国赛峰集团平股合资的CFM国际公司研发的CFM56-3发动机;国内首家廉价航空公司春秋航空成立伊始,机队全部选用了CFM56-5B发动机;由GE的CF34-10A发动机提供动力的国产支线客机ARJ21正式交付启动用户——成都航空。

在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的众多里程碑事件中,都能看到GE的身影;在GE拓展中国市场的这些年里,有一些东西正在悄然变化。“GE与中国航空业的合作已从销售及客户支援拓展到更紧密的技术研发合作。”向伟明认为,这是GE与中国航空工业相互学习渗透带来的积极影响。不过,无论GE如何转型创新、开拓新领域,“中国市场对于GE的重要性却从未改变。”

见证中国航空业的发展与变革

GE和中国的业务往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改革开发后才开始真正腾飞。历经30余载变迁,如今的GE早已深耕中国市场,不仅所有业务部门都与中国建立了商贸合作,GE中国的队伍已壮大到22,000多名,在全国40多个城市建有7个研发中心,60多个实验室,30多家制造基地和家合资企业。2015年,GE在中国的订单量达到81亿美元。

在航空领域,合作共赢结出的硕果胜枚举。自1985年首架波音737飞机登陆中国以来,国内民航运输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GE发动机进入中国服役。现在,GE发动机在中国市场的装机量为4400台,订单数超过台,仅2015年,GE航空在中国区的订单量就占其全球订单量的13%(若不算军品,这一比例还将更高)。在全球,每2秒就有一架由GE发动机技术提供动力的飞机起飞。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国民航市场的需求,GE将业务一直延伸至产业链下游的售后维修服务。向伟明介绍,目前GE在大中华区有3家发动机合资大修厂,并有几十名专业的技术代表、客户支援经理与项目经理服务于各大航空公司。此外,GE以及CFM在四川广汉建立了航空发动机维修培训中心,20年的时间里共培养了12000多名航线维护工程师,确保国内航空公司的机队安全可靠地运营。给了GE更多的合作机会。在合作初期,GE与中国的商贸往来以零部件采购为主,到2015年,GE在大中华区的采购额已经超过6亿美元。中国商飞项目使得GE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合作迈入新阶段,ARJ21客机以及C919客机30多年前,当GE踏上中国的土地,看到的是,片亟待开发的市场,逛阔的发展前景与低成本的优势是吸引外资的关键。中国市场则以产业开放的新姿态,欢迎GE进入中国,播撒先进的航空技术、管理经验与服务理念,实现互利共赢。

从西方到东方,要真正打破经济、文化差异,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仅依靠贸易往来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对于拥有百年历史的跨国工业巨头而言,过往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给了GE更高起点,而不断学习、改进与创新则助力GE更好地拓展中国市场。

从1992年加入GE、到成为GE航空集团大中华区的一把手,向伟明是这场“GE中国化”的亲历者,他将跨国企业海外之路的关键总结为三部分:本土化、产品安全可靠、合作伙伴。

本土化包括两方面,产品与人员。

向伟明透露,产品研发本土化能够有效解决生产成本、提高售后服务质量,也显着提升了GE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

从CFM56到新一代LEAP发动机,GE把很多关键部件的生产放在中国,以获得资源和回报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员本土化是GE真正融入中国市场的关键要素。“记得我刚入职时,我们飞机发动机部门只有两三个中国人,从企业领导到技术代表无一不是美国人。”现在,向伟明管理的GE航空团队有近800人,而外籍人员不到10人,基本上实现了本土化的企业管理。这种改变的作用十分明显:拥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外文化的管理层既熟悉集团总部的机构流程、又更容易获得本土客户的信任,他们为GE融入中国搭建更好的沟通桥梁;“当地业务当地决定”则有效提升了项目进展的效率。

其次,产品质量要安全可靠。获得海外市场的准入证并不代表企业获得了长期市场保证,尤其是以价格优势进驻海外市场的营销战略,必须要有可靠的产品与服务作为支撑。对于航空产业,质量才是打造良好品牌形象的根本。

另外,要想真正打入海外市场,就要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这种合作形式可以是合资也可能是并购,从商贸合作到技术合作,以此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不过,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大的提升,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步伐逐渐加快。对于在中国的跨国企业而言,要想继续在中国市场保有竞争力,更多的是立足中国,通过协同创新帮助本土企业走向全球。

年11月,首架C919下线,向伟明表示,GE家电业务同样面临着作为航电系统供应商的昂际航电在该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和口碑。“双方都把最好的航电产品与技术放在合资公司里”,向伟明透露,昂际航电的下一步战略重点是参与中国宽体客机的研制,并把服务范围拓展至波音、空客这样的国际企业,将打造全球一流的航电企业作为最终目标。

携手中国共攀数字化工业之巅

“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GE正以至简之道,强化自身竞争力。”2016年初,GE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在给所有股东的年度公开信中提到,GE将努力化繁为简,开启数字化工业转型之路。

自2015年以来,GE将关注点回归到工业本身,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重组,其中包括剥离GE金融90%的业务,以54亿美元的价格将GE家电出售给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直以来致力于多元化发展、在各个领域投入创新的GE大刀阔斧地转型,令很多以GE为行业标杆的后发企业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原因使得GE在多元化拓展的浪潮中选择了“激流勇退”?

向伟明给出了答案:竞争力。早在GE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时代,GE金融的收益占整个集团收入的50%,是GE最具竞争力的业务。然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变了”。一方面,美国政府对于企业的金融监管更加严格,另一方面,金融业务的增长率逐年减缓,而人力成本依旧较高。“这是多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瓶颈,你无法在各个领域都大量投入并保持领先”,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剥离金融和家电业务的回报率远大于继续保持。

“我们现今仅保留了少数与主业相关的融资部分,如航空金融、能源金融服务和医疗设备金融服务,而将更高的投入放在工业领域”,向伟明说,“成为国际一流的数字化工业企业”是GE全力迈进的目标。

为了将数字化融入企业核心,2015年GE将公司内所有的数字化职能部门整合成统一的数字化业务部门数字集团,使原本分散在各事业部、各部门的资源得以整合和优化。预计到年,GE数字集团创造的收入将从年的50亿上升到150亿美元,GE也将由此跻身全球10大软件公司之列。

除了机构的变化,GE还推出了工业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操作系统并向所有开发者开放,这是GE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迈出的一大步。“Predix平台能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医疗设备等各类工业机器相联接,实时监控捕捉运行中的海量数据,并进行分析管理与调整,从而优化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降低成本,甚至做出预测,提升产品可靠度,提高运营效率。”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方案的收益十分“诱人”:仅在GE,如果全面应用,一年就能节省超过5亿美元的支出。

在中国,GE工业互联网的旗帜早已铺开,目前国内共有12个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落地了40多个大数据分析应用。向伟明透露,GE已与东航和其他航空公司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飞行安全发动机检修预测以及燃油管理等项目,并积极向中国商飞与中航工业等航空制造商推广工业互联网的更多应用,探讨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以试点项目带来的效益来看,工业互联网将额外为中国航空、医疗和能源行业每年创造超过百亿元的增值。

在GE的这场数字化技术变革中,中国正站在前沿。“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 ”的深度融合,带动新一轮的工业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与之一脉相承的工业互联网的落地,将为中国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提供有效路径。

在GE走向数字化工业的未来之路上,中国始终是GE重要的市场。正如GE中国战略所提的那样:要以“不凡创想”,助力“非凡中国”的实现。

 
  
  
  
  
 
更多>同类企业资讯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图文
推荐企业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