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富士康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服务巨头,也是苹果产品的最大装配企业,冻结了在大陆工厂的招工计划,苹果公司的股价下跌了2。4%,据说冻结招聘的做法至少会持续到3月末。
有媒体将这一少见之举归因于iPhone5手机产量的减少。富士康对此予以否认,称暂停招聘是因为春节长假过后,工人返岗率高得出乎意料。富士康公司在一项声明中说,冻结招聘与任何客户无关,任何相反的猜测都是错误的。
郭台铭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创立了鸿海公司,之后于80年代末在深圳建富士康。现在,他开始将这一过程反转。此外,郭台铭在大陆以外的地方投资的数额甚至更高。比如,富士康很快会在巴西建厂,招工人数将多达一万人。与此同时,他还在与印度尼西亚当局磋商,计划向那里投资多达100亿美元。
接下来的扩张版图还包括美国,目前富士康已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生产服务器零部件。富士康公司发言人胡国辉说,富士康打算把更多的生产活动放在美国来完成,因为总体而言,客户希望我们这样做。
郭台铭离开让他名利双收的大陆,原因包括工资水平的快速增长、工人的不满情绪以及严格的环境执法等。不过目前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同时也是3年前没有人会想到的一点是:政治风险。对于信息技术公司来说,大陆与日本及台湾的摩擦是个问题,因为许多信息技术产品都要依赖来自这两地的零部件。
涉足零售市场的愿望落空
近日,万得城电器通过其官网发布声明宣布,将於2013年3月11日关闭其在上海的七家门店。该决定是由万得城中国的两大股东德国麦德龙集团和富士康科技集团批准作出的。万得城也成为继百思买之后第二家退出中国市场的外资电器连锁卖场。
[pagebreak]万得城於2010年11月进入中国,当时曾放言投入2亿美元力争在2012年开设10家门店。但是截至目前,万得城中国在华仅开了7家门店,都集中在上海,并且在2012年亏损将近4亿元。实际上,在今年的1月份,麦德龙已经宣布不再继续万得城电器在中国的业务活动。目前,万得城中国的上海总部和七家门店共有750名员工。万得城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浦绍博表示,关闭门店的决定是基於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建立和运营必要业务规模所需的巨大投资而做出的。万得城中国过去两年对员工、客户以及商业合作伙伴作出的所有承诺都将完全兑现。
据了解,麦德龙和万得城创始人埃里希·克勒哈尔及其家族共同持有万得城中国公司75%股权,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持有剩下25%股权。此次万得城宣布退出中国市场,意味着继赛博数码广场、万马奔腾超市等相继折戟之后,郭台铭在大陆市场建设销售渠道的尝试已经完全失败,富士康想要摆脱纯粹代工工厂,意欲推出自有品牌涉足零售市场的愿望也落空了。
富士康投资重点从中国大陆撤离
暂停招工或许与富士康的整体发展战略正由中国内地向外转移有关。富士康即将在台湾新北、台中和高雄建立工厂,在巴西开设工厂以及推迟郑州工厂项目等举措,称富士康或许已开始考虑将投资重点从中国大陆撤离。
郭台铭近日曾宣布下一步拓展计划将专注台湾市场,拟在新北、台中和高雄建立新工厂。与此同时,郑州富士康的产能扩展项目则被无限期推迟。此外,郭台铭还表示将在中国以外追加更多投资,如将在巴西工厂招聘10000名工人,在印尼投资100亿美元开设工厂等。此外,富士康在美国的工厂也正在扩充,目前富士康的部分部件已开始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生产。另据苹果方面透露,苹果将与其他厂家合作在美国投资超过1亿美元,用于Mac电脑的生产。种种迹象表明,苹果的合作伙伴也正是富士康。
按照章家敦的分析,多重因素导致了富士康有了将投资重点转移的念头。其中,不断上涨的工资、工人的不满情绪以及严格的执法等都是富士康所面临的隐患。此外,中国内地的很多产品对日本和中国台湾零部件有严重的依赖,这些对于加工制造型企业来说也都是不利因素,因为一旦供应链中断就足以让公司瘫痪。
去年还是介绍进来一名工人就可以得到1500元中介费的“求人若渴”,今年就变成了大门紧闭暂停招人,中国用工规模最大的私营企业富士康的“冰火巨变”引人关注。无论外界的猜想有多少种版本,但正像记者采访的一位企业人士所分析的那样,富士康的变化绝不是某一种因素的结果,而应该是多重因素的集成。
[pagebreak]不断上涨的工资、工人的不满情绪以及严格的执法等都让富士康在大陆的发展倍感压力。此外,中国大陆生产的很多产品对日本和台湾零部件有严重的依赖,而这些都是富士康想要长远发展面临的巨大隐患。
苹果首席执行官(CEO)库克在去年12月的一次采访中说,他的公司将花费超过1亿美元在美国制造Mac电脑。“这并不意味着苹果自己会去做,我们将与他们的人合作,也会对此注入资金。”库克在此提到的“人”,是寻求与富士康在美国合作。届时,生产将从中国转移,而不仅仅是将总装配放在美国。
中国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从某种程度来讲,庞大的劳动力既可以成为优势有时也会是一种负担,关键是看如何调剂。当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不再突出地低廉,很多原本的“中国制造”开始向外转移;当劳动者福利开始完善、收入开始增长的时候,许多企业开始缩减用工,控制成本。社会的发展根本是要让劳动者享受到更高的生活福利,但其反过来带来的成本上升又考验着每一个用工者。如此相互作用已经在富士康身上显现,这会不会是中国劳动力群体所面临的升级之困抑或是密集型企业变化的开始?
用百万机器人重建代工帝国
富士康停止招工可能与富士康董事会主席郭台铭此前宣布的机器人计划有关。富士康此前曾多次遭到环保组织、劳工组织调查,称其污染环境,苛刻劳工。
过去几年中,富士康曾因超负荷的工作量、偏低的工人工资水平和恶劣的工作环境被指责为“血汗工厂”,从2010年1月到11月,更是连续发生14起疑因劳动强度太大而导致的员工跳楼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和批评。
饱受媒体指责之下,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表示,将大幅提高一线工人工资,并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此外,郭台铭还多次表态将用机器人代替部分工人从事单调重复的工作,并于去年证实富士康已经启动“三年内造百万台机器人”计划,而首批全自动化工厂将在未来5至10年内投运。
此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用工企业的成本加大。而且劳动力对于环境、薪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富士康经历了员工跳楼、罢工、斗殴等事件之后,富士康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也给富士康带来很大的压力。此外这几年的用工荒越来越普遍,也使机器人取代人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郭台铭表示到今年8月,富士康内地员工的工资将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倍,达到4400元。如果按照100万名员工计算,富士康给员工加薪之后,每月将新增支出22亿元,如果把社保等各项加起来,每年增加支出超过300亿元。而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笔支出可能还会增加。
据统计,富士康装配的工业机器人,只有40%左右是关节型机器人,60%左右是价格较低的直角坐标机器人,它们大多在3万到4万元一台。即便按照一台关节型机器人10万元计算,对比目前富士康生产线上的工人工资水平,实际上仅相当于一个岗位。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在富士康是大势所趋。
富士康集团有关负责人日前解释,外界有关富士康停止招工的说法“并不正确”。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代工制造业利润的走低,尽管诸如苹果这样的大客户落入富士康囊中,仍旧改变不了富士康位处产业链末端的尴尬现实?鸦而内地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也迫使富士康将代工制造业转往内陆、东南亚等地。这种两端受挫的局面必然促使富士康加快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