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汽车产销量力争超过1000万辆,未来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1.5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过40%;形成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
国务院办公厅3月20日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在提出未来3年我国汽车产业的八大目标和八大重点任务的同时,明确了实现目标的11项政策措施。业内人士注意到,此次《规划》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目标任务得到量化。这些目标能够实现吗?
未来三年汽车产销平均增长率达10%
消费者对汽车的刚性需求没有改变
在汽车产销目标上,我国提出2009年汽车产销量力争超过1000万辆,以去年我国汽车产销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计算,今年汽车产销增幅至少要达到7%和6.6%。而未来3年,我国汽车产销平均增长率要达到10%。虽然,与前些年相比,这一增长目标并不算高,但是,在欧美主要汽车市场大幅下滑的今天,10%的增长足以傲视全球。
业内专家指出,之所以对中国汽车产业如此有信心,首先得益于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汽车市场正处在增长期,城乡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加深和国际汽车市场的严重萎缩,让国内汽车市场同样受到一定冲击,但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刚性需求没有改变,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
其次,《规划》中1月20日开始实施的1.6升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见1月20日二版),已经有力地促成了今年2月份汽车市场的回暖。这说明,通过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开拓城乡市场,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的思路是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3月1日汽车下乡措施(见3月19日二版)的推出,将有力拉动微型客车、轻型载货车市场。伴随着高速公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工,商用车市场也将在随后几个月受益。
此外,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等政策措施,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为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要超四成
今后三年中央投入100亿元技术资金
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实现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扩大,同时列入了《规划》的八大重点任务和八大目标,足见国家对做强做大自主品牌的高度重视。
未来3年里,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要超过40%,其中轿车超过30%。自2007年以来,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一直在25%左右徘徊。今年前两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份额超越日系车,攀升至30%。业内专家预计,伴随着汽车下乡等利好措施的落实,这一良好势头有望继续保持。而要在未来3年里,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超过30%,仍然需要企业在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品牌建设、营销服务等方面继续努力。
《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自主品牌发展的措施。比如,今后3年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100亿元作为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总成产品;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共性技术研制和检测平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专用零部件(见3月12日二版)。
到2011年,前10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将达90%
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并用
“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这恐怕是《规划》中最令行业关注、也最容易产生遐想的一段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这一提法指的是提高市场集中度,到2011年前10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应该达到90%以上,并不是说强行将几家没有进入前10名的企业给兼并掉。
此外,《规划》中提出的“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汽车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在汽车行业内被解读为“四大四小”,并由此产生了诸如奇瑞要重组江淮等猜测,甚至有观点对由政府主导的“拉郎配”表示质疑。
“这是对《规划》的误解。”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多年来,由于体制、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汽车行业的联合重组非常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等问题始终制约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要素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也是《规划》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然,联合重组不是“拉郎配”,《规划》明确指出,结构调整要注重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政府引导相结合。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两手”并用,这一点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