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跃过“临界期” 未来的大蛋糕

报价:
面议
 
型号
上市时间
品牌
 
 
 
新品介绍
 

  优美的旋律,舞动的肢体,这些方脑袋、四方身体的机器怪物还时不时地和着节拍做出一些旋转、劈腿的高难度动作。用“紧张、新颖、妙趣横生”来概括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西北工业大学机器人代表队的舞蹈表演毫不夸张。

  在各种商业味很浓的大赛充斥人们生活的今天,广州中山12月5-7日举办的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为技术交流搭建平台,显得与众不同。RoboCup公开赛是国际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赛的扩展和补充,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泛的机器人科技赛和学术大会,2008年7月16日首次在中国苏州亮相。

  “在国内长期、持续地开展各种机器人竞赛,将更好地促进机器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这届大赛的看点很多,其中精彩的还有机器狗足球赛和擂台赛”。本次大赛组织方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主席、我国机器人领域著名学者孙增圻教授在接受《装备制造》记者采访时说。

  大赛呈现的伴舞机器人、功夫机器人、球星机器狗等新型机器人各个身怀绝技,让人眼前一亮,展示了服务机器人广泛的应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有人不禁问道:“倘若机器人真的控制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信息安全到商业机密,再到身旁的家务,一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至少在今天看来,这些还只是杞人忧天。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未来的大蛋糕

  “因为能取代部分人类工作或执行人类难以从事的任务,目前服务机器人被公认为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孙增圻教授表示。根据权威研究机构预计,2012年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至少有800亿美元,市场规模将成长至2500亿美元。

  面对如此诱人的大“蛋糕”,想分得一杯羹的企业个个摩拳擦掌。目前光我国从事机器人的研发单位就有200多家,专业从事机器人产业开发的则达50家以上。

  一般来讲,机器人应用领域一个是工业生产制造,一个是与一般人生活关系密切的服务机器人。“因为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小到医疗服务、帮老助残,大到执行太空探险和战斗任务都可以利用机器人来完成,同时所需要的技术领域也很多元,包括精密机械、激光、模具、通讯,要制造出一台可以执行完整任务的机器人,不仅需求的技术缺一不可,整合能力也同样重要。”孙增圻教授认为。

  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就为交流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当问及举办地为什么选在中山时,大赛策划张飞告诉记者,“要将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以及机械产业综合起来,以发展机器人产业为先机,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给了很大支持。”

  机器人大赛无疑是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自动化领域的多位权威学者也表示了认同,“应该广泛开展像RoboCup公开赛这样的机器人赛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机器人,形成一定的氛围,加上政策的支持,就可以在机器人产业方面闯出一条新路。”孙增圻教授表示。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院士认为机器人技术对地方产业的飞跃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果将机器人技术运用进去,就能将中山的机电产业提升一个层次。产业是需要牵引的。我们先把机器人大赛这件事放在中山,再引进其他的配套产业,这样才能全面地发展主产业和配套产业。”

  日本现已将智能机器人列为新产业创造战略七大领域之一,韩国也将其列为十大新世代成长动力产业之一,并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积极发展。现在家用机器人的普及正蓄势待发,集成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图像实时处理、自动化控制、互联网网络控制等先进技术。

  相比之下,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不充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孙增圻教授告诉记者,“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成为一种标准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界。“而我们中国还处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不同的行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应用于自己行业的机器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平台,就很难把质量做好,也难以形成批量。”

  “机器人技术应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机器人产业,另一种是靠机器人技术来更新换代,开发新的产品,通过机器人技术使产品更智能化。”徐扬生院士这样认为。国外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成为自动化装备的主流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日本发那科就是以提供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为核心产业,成为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商之一。

  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经历“八五、九五”科技攻关,现已基本掌握系统软硬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并进入实用化阶段,开发出孤焊、点焊、装配、搬运、注塑等机器人。

  “九五”期间,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已将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搏实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一汽集团涂装技术开发中心等确立为智能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而最近两年也不断有企业涉足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像国产数控系统主力企业广州数控和成都广泰等。

  “因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比较晚,国内机器人也没有价格优势,目前用在生产上的机器人以进口为主。”孙增圻教授告诉记者。据了解,2007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出口量100台左右,年出口额0.2亿元多一点。这和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微乎其微。因此,人们也不得不反思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梗结到底在哪里。

  “如果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瓶颈可能是材料、电机等关键部件,但模块化、标准化才是最关键的;从研究上讲就是机器人如何提高智能、传感器等,在技术方面则是如何与国际接轨。”孙增圻教授认为,目前的状况只是为中外工业机器人的产品打开国内市场准备了物质和人员条件。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国内市场实际拥有量将达到173000台。而到2015年,国内市场容量更将增加到几十万台。面对如此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该如何占领这个市场将成为目前思考的问题所在,孙增圻教授表示,“要将国内机器人价格降下来、可靠性升上去,发展我们自己的机器人产业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国内行业要尽快的模块化、标准化,建立整合上、中、下游的智能机器人发展平台。这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孙增圻教授认为,开创智能机器人的创意开发,在机器人行业内就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化平台,尤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如果各自为政,很难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另外,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的话,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孙增圻教授告诉记者,“我们这次大赛就是要把机器人跟市场和产业化联系起来,有些机器人研发的关键技术可以转化到别的机器人上,如视觉、定位等关键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有市场,关键就是如何模块化、标准化,降低成本,而这些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目前机器人还主要应用在汽车生产领域,但也已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其他制造业,推广到诸如采矿、建筑、农业、灾难救援等各种非制造行业。而服务型机器人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孙增圻教授认为研发的难点就是就是“让机器人有很高的适应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器人作为效率、品质的保证,其推广和普及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国目前的发展既不同于欧系的发展模式,也有别于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在普及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模块化、标准化,还是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孙增圻教授语带感慨,政府把机器人产业纳入到重要产业政策中,对制约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重点支持,这或许就是目前要做好的事。

  憧憬机器人时代

  一提起机器人,首先自然让人联想到电视电影呈献给观众的角色,从施瓦辛格塑造的无坚不摧的“终结者”到《惑星历险》中自鸣得意、盛气凌人的机器人小丑“罗比”。在好莱坞的商业影片中,关于机器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姿态万千,其功能也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无论怎样猜测,都逃不出机器人题材的电影给人的遐想,但也仅局限于特种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一个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者,一个人类受到伤害时,机器人不能坐视不管。”美国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曾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定律,这或许就是人类在创造机器时立下的道德底线和不二法则。自从创造机器人以来,人类就不停地在反思,机器人固然比人类更有效率,但它们也缺乏我们所拥有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人类到底在制造自己的“朋友”还是“敌人”并不好回答。

  但终归还是充满了期待。当谈到智能型机器人给未来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变革性的影响时,孙增圻教授还是认可比尔盖茨的观点:“现在是个人计算机的时代,未来是个人机器人的时代。”他认为现在机器人的情况和过去计算机发展(尤其是大型计算机)过程类似,计算机早期相互不兼容,现在机器人也是这种情况。他说将来必定要有统一的标准,机器人也会做得非常便宜。

 
0相关评论
 
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