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内,会兴起一轮交通工具与公路之间的接入高潮,这会确保交通通畅,降低污染,使用户更快地到达目的地。通过智能交通系统自动调整灯光模式,分流交通。”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李实恭在日前召开的IBM中国2008新春策略发布会上高调预测智能交通产业前途无量。
2007年,曾经的复旦学子汤维昌宣布成立上海慧昌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正式进军智能交通产业。 一年后,李院长的话证实了汤维昌当年的独具慧眼,慧昌公司也逐步成长为业内瞩目的一颗新星。 慧眼独具, 跨行转型进军智能交通领域 1996年,汤维昌先生创立了上海诺普照明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总经理。经过十年的打拼和积累。诺普照明公司的销售额从0升至2000万元,并承接了上海外滩观光隧道、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杭州西湖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照明业务,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公司下一步战略发展的重点所在。 此时的诺普企业已经成功投资上海诺昌实业有限公司、上海诺普照明有限公司、安徽诺普航运有限公司、安徽池州诺普置业有限公司、安徽诺普矿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但汤维昌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在思索。 他注意到,在中国汽车电子行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伴随着中国交通状态的严峻形势开始浮出水面。“在车辆快速增长的同时保证交通畅通,关键在于如何去疏通道路,而疏通道路的关键就在于实时的采集信息,然后基于这些信息进行交通控制和疏导,来进行缓解。”瑞萨科技有限公司汽车电子市场中心副总经理杨峥嵘说:“除了增加公共交通出行力度外,ITS是个不错的办法。” ITS即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的简称,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据悉,目前国家和政府对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06年我国在智能交通上的投入增长就超过了20%,市场前景大为看好。同时中国交通运输“脏、乱、差”,拥堵严重的现状也让一直在积极寻求企业社会责任的诺普企业找到了切入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汤维昌的诺普企业联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共同创立了上海慧昌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 从照明到智能交通,公司产业跨度如此之大,汤维昌和他的慧昌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的核心团队都在细心摸索。 在汤维昌看来,中国交通的现状表现出极端多样化的特征,一方面,虽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但交通供给增长的速度仍难以应对机动车保有量带来的交通需求的高速增长,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与道路基础设施的发展相比,交通信息服务的发展更处于弱势地位,动态交通运输信息既无法全面掌握,又缺乏有效的发布手段,使得原本可以提高道路基础设施运行效率的交通信息化手段不但未能有效应用,反而成了影响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提高的“瓶颈”所在。 昌荣其业,优势整合打造行业旗舰 基于这种认知,慧昌公司将从事研发、销售智能交通系统(ITS)及相关ITS软硬件并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作为自己的公司定位。事实证明,这不仅契合了慧昌公司所依托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技术特长,也开拓了自己独有的市场空间。 公司成立一年来,以技术领先和品质优秀为宗旨,开发的微普微波雷达系列产品的研发与项目的实施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产品生产过程严格控制,确保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高质量,高可靠的产品和技术服务,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优秀的市场反应。 智能交通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团队来开展研发、生产、管理、经营等业务,而这正是慧昌公司的特长所在,“我们在行业内拥有绝对权威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公司总经理徐代艮告诉记者,他所说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主要来源于他们的“交通信息系统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2007年5月28日,慧昌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同济大学的技术优势,三方联合成立了“交通信息系统产学研联合实验室”作为公司的研发基地。 实验室成立后聚集了业内大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专家,其中,公司技术总监孙晓玮研究员自1984年以来一直从事微波毫米波集成、混合集成电路及其相关的微波通信与雷达系统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承担过国家973、863、上海市重大、中科院重大项目数十项。曾获得国家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博士后称号。在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及其微系统技术研究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建立了一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测试系统以及多芯片毫米波微系统集成的工艺平台。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K波段雷达前端的核心单片集成电路芯片,及其全芯片集成雷达。担任联合实验室主任的杨晓光教授是我国早期开始从事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及交通信息化研究的学者之一;担任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部副主任的储浩博士后在智能车路系统、交通信息系统、交通信息采集分析与处理领域卓有建树;担任研究所部副主任的李凌云博士则在电磁场计算方法和MMIC功率芯片设计方面取得过不凡的成果。 一年来,在联合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慧昌公司相继开发出了MPR-1(微普微波雷达1型,MP microwave Radar-1)、MPR-2(微普微波雷达2型,MP microwave Radar-2)、MPISCS(微普智能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MP Intelligent Signal Control System)、MPCAR(微普微波防撞雷达,MP microwave Collision Avoiding Radar)、MPHCAS(微普高速公路汽车防撞系统,MP Highway Collision Avoiding System)等领先行业水平的优秀产品,主要应用于道路的交通信息检测、交通安全智能防护等领域。还在国内一些中等城市进行了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和规划,受到市领导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2007年8月,慧昌公司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交通信息采集雷达在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特别计划项目的交通信息车流量检测与传输工作。在接到任务一周内,慧昌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就在指定的北京四环健翔桥奥运场馆附近,安装了两部交通信息采集雷达,并通过无线的方式将各车道的车流量和车型分类等信息实时传输到信息中心。当时北京的气温高达39o, 公司副总经理余稳博士和张清、徐建华两位同志,冒着酷暑,头顶烈日,爬到房顶或电杆上安装和调试雷达系统,确保了在北京限车期间得到第一手的实时车流量信息,为公司的市场开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完成北京四环健翔桥交通信息实时检测系统任务外,公司先后完成了上海的外环线、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广州高速公路、厦门莲坂交叉口等多项业务,其严谨精密的业务能力赢得了市场与客户的一致称赞。 日前,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日新月异,城市道路建设和交通运输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对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与日俱增,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笑京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智能交通将以实际应用和服务出行者为重点,进行智能交通系统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为综合交通系统的形成提供条件。 慧昌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生产策略,目前正在研发的产品包括正向安装微波交通信息检测雷达(MPR-3)、基于微波雷达探测(MPR-3)技术的车辆闯红灯、超速、大型车辆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自动抓拍系统等。这些产品将应用于人流量较大的城市交通路口和车流量较大的高速公路,为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快捷出行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该交通信息采集雷达技术是慧昌公司历时4年自主研发的一项高技术成果,该成果的核心技术获得了200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目前已拥有发明专利9项,其中天线、雷达专用芯片、信号处理算法完全是结合中国的交通状况独立自主开发研制的,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