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美媒报道,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在一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上安装了高能激光武器,并成功完成了各种飞行状态下的攻击测试,实现了激光武器在旋翼机上的首次部署。那么,有着“死亡射线”之称的激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离军事化运用还有多远?
从日常生活走向军事化
激光本身并不神秘,它是20世纪以来继核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通过与多个学科的相互结合,形成了众多领域的技术运用。
从超市的条形码扫描器、激光打印机、激光笔、数据光盘到医院的激光手术和工业用的激光测距及焊接,激光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提供了大量的便捷服务。
然而,正如所有先进技术一样,激光也不可避免地在军事领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激光制导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炸弹的命中精度。
受此激励,世界各军事强国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激光武器化的研制中,以期待为国家的战争机器配上“死光獠牙”。
在上世纪爆发的冷战期间,美苏双方都十分重视激光武器的实战化,纷纷加快激光武器的研制进度。
1983年,美国里根政府更是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彰显了超级大国将激光应用于国家军事武器装备的愿望和野心,目的是通过在空间轨道部署大型激光武器对敌方的卫星、导弹、舰船甚至是地面堡垒实施精准打击,而这也成为了后续科幻电影无数次呈现的经典桥段。
打击方式独一无二
激光武器是利用高能光束代替常规化学弹头进行物理和电子毁伤的新概念武器。它是利用沿一定方向发射的高能量激光束对远距离目标进行直接攻击的定向能武器,主要由产生光源的激光器和具有跟踪、瞄准和发射作用的光束定向器组成,通过加热、辐射等破坏方式对目标进行攻击。
激光武器按照作战运用可分为战术激光与战略激光两种。战术激光是用于光电对抗和战术防空的激光武器,能瞬间致盲敌方官兵的眼睛并破坏光电传感器以瘫痪作战装备,也可以直接烧穿敌方坦克、飞机、无人机、导弹等重要军事目标。
而战略激光则是用于攻击战略导弹和在轨卫星的激光武器,通过地面或空间轨道部署,能够在战时破坏敌方卫星以获取制天权,并对敌方弹道导弹实施拦截防御。
由于战略激光武器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攻击敌方来袭的各种导弹,并对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进行毁伤,是夺取轨道空间优势的最理想武器。
鉴于激光武器在未来军事作战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自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世界上首台红宝石激光器开始,美、苏、英等军事强国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并制定了宏大的研究计划,以研制能够实现军事作战运用的激光武器。
截至目前,一些军事大国已研制出了以现有陆、海、空、天基装备为平台的多种类型激光武器,初步实现了卫星致盲、导弹拦截、无人靶机毁伤等多项作战测试。
相比传统武器,激光武器具有攻击速度快、命中精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作战效费比高等众多优势,在光电对抗、近程防空和战略防御中可发挥独特作用,是未来武器发展的重要方向。
优势下难掩技术短板
时至今日,激光武器经历了50余年的技术发展历程,在设备小型化、提高发射功率和能源快速补给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步,部分战术激光武器甚至已经能够作为现有装备体系的补充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在反恐、特种作战、海上近程防御等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和效能。
此外,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导弹、高超声速飞行器、轨道飞行器等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武器装备已经不断涌现并即将投入实战,而传统武器装备受速度所限,无法实现有效的预警和拦截,导致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着“高超声速、高机动、高隐身”的新型空中军事威胁。
而激光武器由于具有极致的光速攻击,使现有武器在其面前都不值一提,能够被轻松秒杀。
然而,激光武器自始至终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研制周期较长且技术风险较大,纵然目前已进入实战化运用的边缘,但仍存在大量的技术难度和应用问题。
战术激光武器由于其发射系统属于精密光学系统,受大气条件影响十分严重,难以全天候作战,特别是在大雾、大雨、沙尘等复杂自然境条件下无法发挥有效作战性能,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及环境适应性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外,战略激光武器虽然具有很大的运用前景,能够彻底改变传统战略威慑模式并打破现有战略平衡,但由于需要大量能量作为基础,而人类在能量储存设备微型化及微型核能发电等重要技术问题解决前,仍难以实现实际激光军事装备和作战的真正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