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产业正在朝着商业化方向快速迈进。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机制逐渐理顺、多领域融合渗透,国内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众多业界人士指出,2017年分布式市场将迎来大爆发,储能随之将迎来重要发展契机。
多重利好催涨市场新动能储能商业化利用迎初春
再生能源的发展愈成熟,对于储能系统的需求就越强,在中国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亦然。在技术、产业及政策的推动下,储能行业开始展现出潜龙腾渊之趋势。而处于井喷前夜的中国储能市场,也正迎来一波又一波争先恐后的淘金者。
由于光伏、风能等新能源供给不稳定等因素,大规模储能建设已成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难题的重要手段。据公开资料,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最后一公里”,亦是连接发电侧、供电侧和用电侧的桥梁,储能存在的意义非同小可。简单地说,储能系统的应用,可有效弥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提高其消纳水平和电网的稳定性;支撑分布式电力、微电网乃至能源互联网,是推动主体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关键性技术。
扶持政策层面上,2017年以来,国家能源局先后就《微电网管理办法》和《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征求意见,让储能市场再升温。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被视作储能行业“强心针”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储能是采用高比例再生能源的必要领域,可提高电力系统稳定度与电力消纳完整性,对于能源转型具重要地位。
更为利好的消息是,未来还将有很多储能扶持政策的实施细则出台,包括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补偿政策、纳入补偿范围的先进储能技术标准、储能价格政策等。其中,储能项目的补贴政策以及价格政策还在制定中。业界普遍认为,随着密集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储能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在扶持政策逐渐明朗的同时,储能技术也不断实现突破。2016年,我国储能行业不仅在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钠镍电池、压缩空气、相变储热等技术的性能改进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仅在2017年一季度,部分锂电池储能产品价格下滑幅度就达20%左右。成本大幅下降意味着,储能距离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时代真的不远了。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也将大规模推动储能产业扩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分析,截至2030年,电动汽车的年产能将达到千万级别,加上充电设施的投入,该业务的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超过80万亿。可以说,储能领域已成为大型企业在面临传统业务饱和或落实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选择,在典型企业和投资人的带动下,当前的储能市场正成为新一轮市场“风口”。
尽管前景广阔,但储能行业依然有技术路线欠成熟、盈利模式单一、产业链条尚未闭合等诸多问题,而这些也正是行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对此,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张静认为国内储能才刚刚起步,需要一个平台让储能行业创新型企业融到资,从而完成科技、产品与资本的结合,这对中国储能行业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储能的商业模式也是需要立即思量的议题,以求在不依赖补贴的情况下仍能创造具有商业价值的服务体系。而与商业模式直接相关的,将是储能技术路线的选择──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各有适合的应用领域。在中国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鹏看来,储能行业发展有赖于良好的体制和政策支撑,未来要明确储能在电力市场中拥有独立的市场地位,确保储能公平参与市场且价格商业化。
因而,在储能走向商业应用的初期过渡阶段,业者先行推动,将是储能产业在中国市场主要的发展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