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生物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日期:2017-04-01     评论:0    
核心提示:“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好让它适应我们已知的事物。”

1903年,为了保住直流电作为全美配电标准的地位,托马斯·爱迪生最后一搏,使用6600伏交流电对一头马戏团大象实施电刑。这一臭名昭著的演出,纯粹是为了散布恐慌(事实上,高压直流电同样危险),但以失败告终。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电网主要使用交流电。

日前,一篇名为《互联网银行为何不能远程开立全功能账户?》的文章引发热议。该文认为,生物识别用于银行远程开户从信息安全、技术适用场景角度并不适合,如需办理具有存取款的全功能银行结算账户,用户仍然必须亲自去银行网点柜面开户。同时文章还以韩国2014年发生的公民信息泄露事件为例说明“生物特征信息被大规模泄露”的“惨痛教训”。

笔者作为一名业界观察者,坚信应实事求是的对读者进行事实披露而非曲解误导。笔者认为,此文论点有失偏颇,所引用的韩国案例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该事件是指2014年韩国多家信用卡公司的外包公司负责人非法收集并违规操作,导致大量个人信用卡信息被泄露,与生物识别和远程开户并无任何关系。

生物识别技术已趋于成熟

事实上,生物识别技术在全球都趋于成熟,中国目前处于领先地位。而生物识别用于银行远程开户已在国外许多国家得到监管认可,人民银行、公安部等监管机构更是在不断研究论证,相信待到合适时机必会开放。为了以正视听,我们必须用事实回答下列问题:生物识别应用于银行远程开户究竟有没有可能?其安全性是否可以保障?

生物识别技术是个统称,事实上包含对人脸、指纹、虹膜、声纹、眼纹、静脉等各种人体生物特征的识别。首先,各识别技术在准确率上有所差异,但都已远远高于人类肉眼识别97.52%的水平。其中虹膜、静脉等识别方式被用于银行金库加密和机场出入境管理等场景,无论误识率还是拒真率都已达到近乎零几率的水平。其次,复合识别方式是主要应用趋势,与单一识别方式相比可进一步确保准确性。再次,各生物识别技术大多都已实现“活体识别”,即确保你是真人,而非照片、视频、拓印等等,这也是防止犯罪分子截取生物识别信息并进行“重放攻击”的一大关键。最后,生物识别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结合是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应用场景的扩大,人们认知意识的提升,使得生物识别未来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在生物识别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刚刚过去的“最强大脑”节目中,百度“小度机器人”出尽风头,在生物识别领域连续战胜两位人类“最强大脑”——王峰和“水哥”王昱珩,过程中甚至包括双胞胎识别、跨年龄识别、从集体照中识别单体等高难度科目。而另一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在生物识别领域的成就也得到世界关注。刚发布不久的MIT Technology Review(《MIT科技评论》)(该杂志创刊于1899年,距今已有110年历史,是美国第一本专业的科技评论杂志。)中评选出2017年十大突破技术,其中阿里巴巴“刷脸支付”和“强化学习”占据两席。《MIT科技评论》认为“作为全世界首批上线人脸识别技术的国家,中国的人脸识别技术精度及安全性已达到金融交易的级别。”

生物识别已有许多先例

国际范围内,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已允许全功能银行账户以远程方式开立,且多年以来运行稳定,例如美国网络银行ING Direct远程开的账户就超过3000万,澳洲Ubank和英国First Direct。在生物识别应用领域,英国Atom银行已成为全球首家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客户身份、为客户开户的银行;新韩银行的新用户可在无人网点内使用静脉识别技术作为认证手段自助开户。而在在银行账户登录、存取款和支付等环节,生物识别技术已非常普遍,花旗银行、巴克莱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和富国银行等世界大行都已为用户开通相关功能。

国内不少银行也已经允许用户通过指纹识别来登录账户,招商银行(19.170,0.15,0.79%)更是推出人脸识别登录功能。据银行内部人士透露,这两年不少银行已经在内部测试通过生物识别远程开户,但限于政策原因暂无法对外公布。

银行远程开户生物识别的意义

发展总与创新相伴,银行业也不例外。从最早的存折等票据,到上世纪的ATM、信用卡,到本世纪的网上转账、手机支付。我们已经很难想象,离开这些创新的日常生活将是如何糟糕。对如今的银行业而言,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寻找一种安全便捷的身份识别方式,以解决老百姓(43.990,0.49,1.13%)办事时“如何证明我是我”的难题。

最近,朋友与银行打交道经历让笔者深有感触。为了给80多岁重病卧床的母亲办理残疾人补贴申领,需要其本人亲自到本市指定银行网点柜面开立账户。驱车至银行网点门前,请银行柜员在车上采集信息亦不可,必须严格遵守字面意思,要求卧病的母亲拖着病体也要“临柜”。银行柜员安全合规无可厚非,但我们只希望“让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路”的银行能早日到来。

对于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则更为迫切。农村地区常年金融服务无法普及,这与农村缺少银行网点、农民难以办理银行业务直接相关。在去年G20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明确提出“加强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原则,并提到生物识别的优势在于“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可以跳过传统、纸质的身份验证模式,打造出一个稳定而高效的身份识别系统,并且达到此前无法企及的规模。”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农村人群总有一天通过生物识别技术,能在家里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服务。

生物识别已叩响银行未来之门,请勿视而不见。只要对金融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金融创新从来都是伴随风险的。即使是银行柜面也存在操作风险,更不用提刻意而为之的恶性案件。为此,银监会曾在2015年6月下发《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控管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通知》。同时,生物识别技术也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认可。2015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支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于开立个人银行账户,将生物识别技术作为核验存款人身份信息的手段。

如今,生物识别可靠性已远超人类肉眼,而随着技术快速升级迭代,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相信随着监管部门的科学论证,生物识别用于远程开户将指日可待。毕竟——民意不可违,创新不会等。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