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心继续向中国转移

   日期:2017-02-15     评论:0    
核心提示:半导体领域最近动作频频,一系列重要投资的落地,说明政策对于外资半导体公司的态度以及新的合作方式更加趋于明朗。

半导体领域最近动作频频,一系列重要投资的落地,说明政策对于外资半导体公司的态度以及新的合作方式更加趋于明朗。

全球第二大晶圆生产商Global Foundries(格罗方德)上周刚宣布和成都市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将在成都新建一家合资晶圆厂,预计该合资公司累计投资规模将超过100亿美元,同时在中国启用新的“格芯”品牌开展业务。

过去两三年,国际知名半导体厂商中,英特尔、高通在中国也不乏投资动作,或成立了相关合资公司,例如:英特尔通过15亿美元投资紫光旗下紫光展锐,高通联合中芯国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大基金)投资中芯长电凸块制造。不过,格芯所涉及的金额又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工业时代的基石是钢铁,半导体就是信息时代的基石。而长期以来流行一种说法:我国超过60%的半导体设备依赖进口,甚至超过了对石油的依赖,而包括芯片产业在内,我国信息领域部分基础产业还相对弱小,不足以更好地支撑信息经济可持续运作,斯诺登事件以后,隐藏的国家信息安全潜在隐患则更加凸显。

 

中国半导体产业新合作模式在碰撞中逐步确立

出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促进纲要》、设立首期1200亿元的大基金,都显示了中国对于促进集成电路发展的国家意志。不过,具体涉及发展思路,产业内有自成体系的尝试(例如龙芯,并在相关基础领域获得了应用),也有融入ARM、英特尔生态的不同尝试。是“自主可控”还是“安全可控”,一词之差,其实是不同的产业发展思路。

中国经济发展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球化,但在半导体这样一个国际分工合作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领域,因为上述背景的存在,对于“外资在中国经营环境面临挑战”、“中国向本土保护主义前进”的担忧一时也颇为流行,不过,这种担忧现在看来是一种多余,不可能完全关起门来自己发展,排斥国际竞争者,但也无法接受单纯提供市场的地位。

现在看来,在中国的半导体市场以及更多科技产品市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在碰撞中逐步确立,即外资公司和本土公司之间,如何作为“利益攸关方”分享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收益,乃至于未来作为伙伴共同拓展全球市场,在增强本土产业链能力上的投资,和本土合作伙伴共同设立合作公司,研发、供应链的“本土化”,都可能被视为更加“本土化”的外资公司,也将能在中国新的产业环境中更游刃有余。

无独有偶,除了格罗方德刚刚宣布了投资,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被曝春节后造访北京,其间与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进行了会谈。这次神秘的会晤也受到人们关注——

通过以超过300亿美元创纪录并购价格收购ARM,软银已进入半导体生态链顶端,而紫光集团此前宣布接受过英特尔15亿美元投资,ARM生态要和英特尔生态争夺中国伙伴?未来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不过,孙正义和赵伟国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是通过投资并购而将公司打造为半导体领域举足轻重的公司。

《纽约时报》最近撰文称,“全球半导体产业重心继续向中国转移。”但如果论产业实力,中国半导体产业中,除了设计、封装、测试等环节差距正在缩小以外,半导体的制造,特别是制造设备的制造,都还存在明显的一代以上的差距,这就是现实,不会因几句“中国半导体崛起”而改变。

不过,新的特朗普政府,以及更早以前中资在美投资并购遭遇国家安全方面审查的阻碍,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产业政策可能进一步保守化、孤立化,相对于中国对待外资的态度,美国未来的产业政策更加值得关注。如果论开放的心态,重心的确正在发生偏移。

继续开放、合作、对等的心态,整合全球技术和市场资源,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携手参与全球化,对于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而言,可能是难得的机遇。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