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业的日子有些苦。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的两大重点市场——美国与欧盟经济下滑,需求锐减,而开拓其他新的市场仍在控索之中;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变“贵”了,企业搬往东南亚和非洲去;与此同时,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淘汰过剩产业,去库存,“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对企业的环保标准与准入门槛提高……
这一切变化的结果,中国GDP降缓了,不仅跌下了8%,还了破了7%,目前在6.5%左右运行。这一切让制造业的企业家大呼:实业难做!
脱实向虚经济不可持续
近两三年来,央行“放水”,流动性宽松,撬着放大了的杠杆,狂热的资金冲入了房市、股市,一两线城市的房地产连番上涨,股市在一轮疯狂暴涨之后,又迎来了一轮暴跌,一些高杠杆融资客血本无归。
制造业的下一个春天仪器仪表为工业核心
对超出自住性质的房产投资,对超出其价值的股票的炒买,其背后的理由是总会有人在更高的价格接手,而这种击鼓传花的做法必将产生巨大的泡沫,也必将引发市场的大起大落,退潮之后造成了民众的财富大缩水。伤害更大的是,资本是趋利的,房地产与股市的一路上涨,让开公司办厂的人感叹: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炒几套房,自动引导资金“脱实向虚”,减少实业的投资,从而减少了就业的岗位。
回顾历次的经济危机与金融风暴,都是建立在高杠杆、高债务的泡沫之上,以为房产永远上涨,股票也永远上涨,但每到一个临界点,一切都在瞬间坍塌,人们才发现原来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海边的沙滩城堡,毫无根基,浪潮扑涌而上,一切化为乌有。
出手纠偏迈向正途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15年在股市涨至5100点的高峰时,管理层喊话:去杠杆、挤泡沫。之后的一年内股市已经跌近一半;2016年国庆节后,各地也对还不断上涨的楼市“刹车”。在12月14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布署2017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正式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精神的核心是脱虚向实,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必须以工业强基;走实业道路,打造工业4.0,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发展。毕竟,中国人口基数大,不可能单凭金融、房地产能搞上去的,中国人的福祉必须建在实业的基础上。
在纷扰之间,似乎让我们看清了前路。
经济强国必先是制造业强国
困难不少中国制造不再便宜
上下合力制造业迎来下一个春天
制造业升级必先以仪器仪表为核心
事实上,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奥巴马政府经过反思,也提出让制造业回家,靠工业振兴美国经济;现当选了总统的特朗普更进一步提出,把工业机会留在美国,不惜威胁在海外生产而销回国的美资企业课以“惩罚性”的重税。同样,欧洲的经济“火车头”德国也是一直以先进的制造工业体系支撑的,在亚洲,日本也是以精湛的工业产品行销世界的。
因此,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其应有之义是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今天的中国因素在世界的比重越来越重,中国“买啥啥涨”;试想想,以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如果全靠进口,即能买断全世界的货品。
但是,如上所述,此制造业非彼制造业,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东南亚和非洲的争夺,中国再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样成为“世界工厂”(即代工王国),已然不可能,工业必须升级换代,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
前一阵子,人们热议的玻璃大王“曹德旺跑路”事件,让国人可怕地感受到中国制造可能比美国制造还“贵”。曹德旺分析道,中国的天然气、石油、电、过路费、地租等,均比美国贵,但更贵的还是税负,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按照中国目前一般企业的利润水平,大约有一半的营业利润都被收走了,制造业利润非常微薄,其中中小企业更艰难。
而且,“曹德旺跑路”事件并非个案,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着名财政学者李炜光历时半年调查4个城市,对中国民营企业税负问题进行调查发现,企业的实际税费负担率约40%,而大部分企业利润率都不到10%,许多企业不堪重负倒闭,从而提出了“死亡税率”的说法。
李炜光表示,中国的宏观税负率从1995年的16.5%到2015将近37%。重税之下,民营投资的热情从5年前的27%降至当下的2.86%,出现“断涯式”的下降,折射出高税制下民营企业的困境,中国当下经济持续低迷的一个真实原因。
为此,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仍把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列在2017年重点经济任务的第一条,其中“一降”指的就是降成本,要求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
而第三条则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使中小微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强调工匠精神,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只有制造业好,中国未来才更好。同时也指出,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这些指导精神也体现在领导人的言行当中。去年12月23日,李克强对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作出批示:中国仍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丢掉制造业,要通过新经济带动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升级,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而“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智能制造等技术革新,更需要一场遍及各行业的“品质革命”;他勉励工人要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提品质、出精品,促进中国制造整体升级。此外,还强调从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到力促清税降费切实为实体企业减负,再到鼓励创新创业、弘扬企业家精神,本届中央政府的诸多政策举措,其核心目标之一都是为实体经济助力。
他最后说:“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要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
方向已明,前路崎岖。相信在国家上下形成共识、多项合力推动之下,中国制造业必将迎来下一个春天。
人类任何一次大的飞跃都是基于工具的巨大创新和根本变革驱动的,仪器是制造业的重要“工具”,是工业生产的“倍增器”,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随着工业更新换代,仪器仪表也必然要升级。不言而喻,仪器仪表行业在下一轮制造业的春天里,也会具非常重要的地位。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指出:新技术革命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三部分组成。测量技术则是关键和基础。据估算,仪器仪表行业仅占整个工业产值产值的6%,却能支撑起60%的工业产值。
同时,仪器是制造业升级、智能制造的产物。随着现代仪器仪表的“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当前微电子技能的提高,仪器仪表产品进一步与微处置器、PC技能交融,仪器仪表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时获得进步,它也是科持进步、智能制造的产物,是高精密的产业之一。因此,中国制造业升级,必先建立在以为仪器仪表为核心。
从数据我们也能看到好的端倪:随着上游原材料降价,工业自动化程度的升级改造,中国仪器仪表行业一扭去年同期下跌的颓势,去年1-11月份全行业利润猛增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