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向分布式光伏倾斜 “光伏+”综合利用工程成为重要途径

   日期:2016-12-29     来源:中电联    评论:0    
核心提示: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以上,光热发电目标为500万千瓦。业内人士称,“十三五”期间将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在于推动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实现不依赖补贴的市场化持续发展。随着政策向分布式光伏倾斜,分布式应用将快速放量,“光伏+”综合利用工程将成为重要途径。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1亿千瓦以上。其中,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5亿千瓦以上,光热发电目标为500万千瓦。业内人士称,“十三五”期间将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在于推动产业升级、降低成本、扩大应用,实现不依赖补贴的市场化持续发展。随着政策向分布式光伏倾斜,分布式应用将快速放量,“光伏+”综合利用工程将成为重要途径。

降本增效是方向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光伏累计装机达43GW,2016年预计装机达30GW左右。若按保底目标测算,未来4年年均装机目标仅为8GW。这表明发展规模已不再是光伏发展的首要目标,降本增效将是更关键的要素。

《规划》提出,到2020年,光伏发电电价水平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50%以上(即达到0.4-0.5元/千瓦时以下),在用电侧实现平价上网目标。这表明“十三五”期间将是企业拼研发实力、降成本的重要阶段。

在技术层面,“十三五”期间先进晶体硅光伏电池产业转化效率达到23%以上。而现有单晶硅、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平均分别是19.5%和18.3%。薄膜光伏电池产业转化效率显著提高,若干新型光伏电池初步实现产业化。

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光伏产业技术升级将是大势所趋。过去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需求拉动,今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开拓市场。在行业面临发展拐点的情况下,更需要在技术创新上不断下功夫。

推进“光伏+”工程

分析人士指出,分布式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式,具有可就近消纳的优点。若光伏成本在“十三五”期间快速下降,并实现平价上网,则分布式应用将快速放量,规模将赶超地面集中式电站。

《规划》提出,继续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建成100个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园区内80%的新建建筑屋顶、50%的已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鼓励结合荒山荒地和沿海滩涂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等废弃土地治理、设施农业、渔业养殖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光伏+”应用工程。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在“光伏+”综合利用工程方面,要促进光伏发电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通过光伏发电为土地增值利用开拓新途径。在地面集中式电站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建筑屋顶等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可进一步拓展光伏装机规模。

在此背景下,不少光伏制造企业瞄准分布式光伏发电领域。据了解,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不少此前专注集中式电站的企业开始了“抢屋顶”行动。业内专家预计,在2017年新增装机量中,分布式项目占比有望大幅提升至30%以上,分布式光伏将迎来良好发展时期。

此外,储能是分布式发电的关键环节,能够稳定电力输出、加强系统调控、保证电能质量,对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微网负荷的平衡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分布式光伏+储能”的商业模式作为未来能源建设的发力点,可以实现居民和商业用户侧电力自发自用、多余电力上网的经济运作,并有效解决西北地区大型集中光伏电站的消纳难题。在相对稳定和合理的政策补贴下,未来“光储一体化”的分布式发展模式大有可为。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