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各种支持政策的刺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应用市场的迅速扩大,对电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池制造将朝着“三高三化”的方向发展,即“高品质、高效、高稳定性”和“信息化、无人化、可视化”。
因此,我国电池企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规范化,加快推进电池的智能制造步伐,做好动力电池“后市场”,推动我国电池产品更多地进入高端市场,满足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应用对电池品质的高要求。
规范化:看动力电池企业目录 赶超日韩争今朝
为引导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工信部于2015年3月制订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目前工信部已经公布前四批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目录,电池目录的发布,使国内电池企业有望赶超日韩。
《规范条件》从基本要求、生产条件要求、技术能力要求、产品要求、质量保证能力要求、销售和售后服务、规范管理七个方面对企业给出了规范。目前,57家企业进入名录,符合优质电池企业各个方面的要求。如此,在不远的将来,中日韩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我们离“弯道超车”又将迈进一步。
标准化:动力电池模块尺寸标准化很关键
近期,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修订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征求意见稿公开发布。规格尺寸不统一,增加了电池生产企业、电池集成企业和整车企业的生产研发成本。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规格尺寸的标准化已经初步的建立。
专家表示,模块的规格化是重要环节,需“更多地思考如何将整车的需求和梯次再利用的需求”相结合,考虑“什么样的模块在整车上用得舒服”,又能“为后期 的梯次利用提供便利”。目前动力电池的编码制度(包括模块和电芯)已经形成初稿,大约会在本年度10月上旬进行详细的讨论。
轻量化:动力电池该如何“瘦身”?
由于装载了“大心脏”——动力电池,使得一辆电动汽车比同级别传统燃油车增重数百公斤。因此,动力电池的轻量化不仅是电池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新能源车企“笑傲江湖”的决胜关键。如何不断在技术、材料等领域为动力电池“瘦身”显得至关重要。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一方面,可以结合动力电池的设计选用当下的先进材料;另一方面,应加强与车企和电池企业的紧密合作。另外,标准化设计将更有助于轻量化的发展。由于国内动力电池型号过多,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导致动力电池与新能源车型难以匹配,加重整车企业负担同时也不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轻量化发展。
可再生:掘金动力锂电池回收
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与规模庞大的动力锂电池需求伴生的将是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行业机遇,发展动力锂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产业,既是必须的(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是具有可观经济性的,回收渠道和回收成本则将成为该产业竞争的核心。
据测算,废旧动力锂电池回收市场将从2018年开始爆发,当年即达50亿元规模,到2020和2023年,回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136亿元和311亿元,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回收渠道必将走向规范化、规模化。
核心技术:切莫让动力电池核心技术陷入“空心化”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新兴产业之一,传统燃油车核心技术“空心化”一直是我国汽车行业心头的痛,目前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空心化”的隐忧已有迹可循。《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虽然不是强制性标准,它能够把劣质动力电池挡在门外,防止技术“空心化”。
为了推动我国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的发展,首先,发挥动力电池“白名单”的调控作用,其次,发挥国家动力电池创新平台的作用。电池核心技术关系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能够赶超汽车强国,因此必须未雨绸缪,防止技术空心化。
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做大做强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将对动力电池技术在未来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标准以及对当前亟待解决的行业难点问题等提供判断和建议,使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做大做强。
结语:
小编认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电池的安全性、一致性、合格率、低制造成本以及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力电池企业必须投入更多资源,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自动化和管理规范化,加快实现智能制造的步伐。
在中国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趋势下,动力电池行业的整合正在持续进行中,只有那些拥有雄厚技术积累、足够资金支撑、理性市场定位和对市场快速反应的厂商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