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的新定位,除了民生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外,重点就是要创造国际化竞争的新优势。
成本增速上升 进出口双降
当前纺织工业的发展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表示,中国的土地成本、物流成本、信贷成本和能源成本都大大高于美国的水平。近10年,中国制造成本翻了3倍,同期美国上升不到30%,中国制造的劳动人均生产力不到美国的40%,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从制造业本身来讲更加紧迫。
以麻纺织行业为例。今年上半年,我国麻纺织行业运行压力增大,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放缓,成本增速过高,进出口下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5月全国277家规模以上麻纺织企业主营业务累计成本为195.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79.51亿元同比增长8.75%,远高于纺织业的4.82%;进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1~5月全国麻纺织行业(除含麻服装服饰外)进出口累计总额9.0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89亿美元同比下降31.53%。1~5月全国麻纺织行业累计进口总额3.5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87亿美元同比下降8.27%,呈现负增长。
预计下半年,麻纺织行业的发展仍面临着用工、税负等综合成本不断上升、投资拉动减弱、环保压力不断加剧、出口增速下滑和人民币汇率波动等诸多风险和挑战,将进一步延续增速放缓、调整巩固的“新常态”。
五大重点任务 走智能化之路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具体到纺织行业,同样也面临着由“大”向“大而强”的转型。我国应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行业融合,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只有勇于尝试与创新,走智能制造的路线,才能在夹缝中求生。
从现有路径来看,纺织服装业推进智能制造,势必将从产品设计智能化、关键工序智能化、供应链优化管控等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同时还要积极培育新型生产方式,结合汽车、机床、通信设备、纺织等行业特点,推进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不断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对此,曹学军表示,“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主要有五个方面。
其一,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重点要加大落实国家关于创新相关的政策,引导和培育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创新活动,集聚上下游资源,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创新。在创新的内容上,除了技术创新,继续推动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纺织行业的体系化创新能力。
其二,实施“三品”战略,改善供给结构。围绕开发产品、提高品质和创新品牌去推动优化、改善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在产品的开发上主要把握消费需求的新趋势,挖掘消费新热点和盲点,加强产品的创新设计,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和生产与消费者的活动。在提高品质方面,加大功能性、时尚性和绿色的产品创新。在品牌方面,建立和完善品牌的服务体系,加强重点品牌企业的跟踪培育,加强品牌的评价和宣传,促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的融合发展,推进品牌的国际化。
其三,推进新技术和传统纺织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纺织制造数字化和智能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五大工程重点,工信部已经制定了中国智能制造实施方案,并开展了智能制造专项和试点示范活动。两化融合是推动新技术和纺织行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推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生产制造。
其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纺织行业的绿色制造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构建纺织绿色制造的管理体系,特别是节能减排的标准,清洁生产的评价,绿色产品的消费评价,行业准入条件的修订。二是在节能减排新技术方面要加大推广和实施的力度,构建绿色的供应链体系,特别是从生态设计、从原料到终端的消费,构建一个绿色循环。
其五,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这方面,重点是充分把握好国内产业,提升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关系,支持中西部产业发展,也支持企业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更好地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水平的国际布局,培育国际化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