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无人机技术,大家可以想到层面会是多种多样,有军用无人机技术领域的“全球鹰”、“捕食者”,有民用无人机领域的测绘、航拍甚至送快递。那这个距离我们最近的“智能科技”,未来发展之路将是如何呢?
可以说,无人机技术是智能科技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宝石,因为它用最小的体积,集成了最高的人类科技——1981年,第一台商用GPS接收机诞生,重达50磅,价格高达10万美元。现在GPS仅重0.3克,芯片成本也大幅度下降,无人机将GPS技术集纳;1976年,柯达推出了第一款数字相机,像素只有10万,重量为3.75磅,价格超过1万美元。而无人机将最新的数字相机技术整合,并根据用途,细分了数种功能性镜头;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蓝牙通讯技术更是无人机的必备功能,有了这些智能科技的“加持”,说无人机是一枚宝石并不为过。
英国人在阿富汗使用微型无人机
民用无人机种类将会更多细分市场更大
在民用领域,无人机参与农业、能源、新闻、测绘等领域已有了数年的时间。不仅在监控灾害,收集农作物健康与产量数据,监控输油管与钻塔运行情况数个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绩。而在军用领域,无人机也担负起了反恐侦查,空中精确打击的主要力量,从世纪初美军开始在中东地区布防无人机后,无人机的出动次数每年均大幅度地增加,连续精确击毙数名恐怖分子。现阶段,民用和军用的无人机均在各自领域“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而在未来,无人机的路会是如何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进一步的做细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企业越来越多,无人机企业也会逐渐走向价格战、广告战,而且会越演越烈!在这洗牌的过程中,必然会优胜劣汰,出现一些寡头企业。对于用户而言,具体的需求是细化和变化的,特别是工业级领域,无人机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走向专业化细分领域的深层次扎根——聚焦到某一个细分领域,为用户提供完善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执行喷洒作业的无人机
以最基础的电网巡视来说,我国每年电力行业整体投资约为1000亿元,其中硬件设施为73%,说明输电设备在国家电网建设上比重越来越大,随着电网的日益扩大,巡线的工作量也日益加大,100公里的巡线工作需要20个巡线人员工作一天才能完成。因此传统的巡线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广泛需求。如果以51.4万公里总长、每周巡视一次为依据,每年的飞行时数应为80万小时,单机年平均飞行小时数按照200小时计算,则该领域无人机潜在需求架数约为4000架。再以石油行业为例,2011年,我国油气管道总长为9.1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约4.9万公里,原油管道2.3万公里,成品油1.9万公里。到2015年,国内油气管道总长度预计将达到15万公里左右。油气管道巡检面临与电力巡线相同的问题。如果以无人机替代人力巡检,那么按照电力巡检的计算方法,15万公里的油气管道潜在需要无人机架数约为1170架。如此之多的市场需求,将是民用无人机未来发展的最大动力。
军用无人机“科技含量”仍将大幅增加
在军用无人机领域,可以说每五年都是一个巨大的发展“井喷期”。以美军为例,1993年5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无人驾驶飞机(UAV)总体规划。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发展一种全面、综合、有效的无人驾驶侦察机,使之成为空中平台,以满足二十一世纪作战的需要。这里所说的空中平台,就是根据任务需要,装备不同的可兼容的通用性设备,以执行不同的任务。
外形足够前卫的RQ-3“暗星”(DarkStar)无人侦察机
在这个大的框架下,美国连续研发了数款各种用途的无人机,有直接参与作战、有负责高空侦察、有担任航母舰载、有负责战地运输。各种不同的分工,组成了庞大的军用无人机家族。其中,需要单独介绍的是一款外形足够科幻,名为“暗星”的无人机。
“暗星”无人机每秒钟的通信能力限制在1.5兆位,飞行中主要传送固定框架图像。“暗星”无人机的特点是:隐形、生存能力强,活动范围和续航时间都比“环球鹰”更大更长。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环球鹰”主要任务是担负低威胁度或中等威胁度地区上空的执行高度胁度区域上空的侦察任务,而“暗星”主要用来执行高威胁区域上空的侦察任务。而这型侦察型无人机,也标志着美军在无人机的最大用途——战场侦查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在未来,人类的空战很可能会演变为无人机的战争。各型不同的无人机均在各自领域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而在民用领域,无人机凭借足够庞大的市场,会在航拍、农业、能源等多个领域获得市场,人类科技皇冠上的这颗宝石,会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