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宁夏巨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空旷的厂房,一切似乎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这里并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机器人”,只有一个个几十米长的框架结构。看着一脸迷茫的记者,巨能公司生产部部长李家林笑着告诉记者,“机器人分为关节式和桁架机械手两种,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模仿和替代人的关节活动制造出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服务领域和家庭生活领域,而一般制造企业大多使用的是桁架机械手”。
得益于国家“一五”时期的战略布局,长期以来,银川都在精密机床产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这为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夏巨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文靖告诉记者,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经信委出台“两化融合”政策,巨能公司敏锐地嗅出了其中的发展机遇,第一时间进入机器人领域。借助银川精密机床制造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力量,加之加快学习引进国外的软件信息技术,公司很快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的全面提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两年后,巨能公司就成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700多条自动化“人工矩阵”生产线,一举抢占了国内“机器换人”战略高地。
“智能制造全世界做得最好的是德国,他们叫"工业4.0",简单说就是互联智能工厂。但我国的情况不一样,由于没有现成的机器人应用方案,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机器人化"的改造,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孙文靖告诉记者,这一现状给巨能公司指出一条明确的发展路径,就是要将企业打造成“制造智能工厂的工厂”。
201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推进工业机械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械人行业和企业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要提高到45%以上,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台以上。《意见》出台后,国内很多制造企业纷纷进驻“机器换人”行业。就在一些企业还在为如何制造应用而头疼时,巨能公司已成功研制并批量化生产国家重点新产品“GS高速机器人”。
生活用的机器人,一台代替一个人;而巨能生产的工业用机器人,一台代替一个车间。当巨能公司工业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迈步市场时,业内人士惊诧不已,这个小公司成功的秘诀在哪里?“答案很简单,我们是业内首家实施按照客户需求,定制机器人打造智能生产线的企业。”巨能公司副总经理麻辉说。
“河南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气缸套生产企业。我们将其原有10条机械化生产线升级为自动化智能生产线,仅此一项就使原来300人的生产线变成了30人,人工成本一年就节省千余万元。”孙文靖告诉记者,与日本和德国产品相比,巨能公司的个性化定制更符合企业实际。此外,公司还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实现了设计、生产、售后全程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为客户提供安心、可靠的智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