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进入百姓家千亿级民用市场启动 产业利好成中小企业机遇

   日期:2016-07-28     来源:新华观察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北斗与物联网产业技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新区“北斗星智汇”双创基地召开。就在两天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15年度《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去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735亿元,增幅达29.2%。随着北斗应用进入黄金期,与会的诸多企业希望我省各级政府能创新机制,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大显身手。

中国北斗与物联网产业技术研讨会在南京高新区“北斗星智汇”双创基地召开。就在两天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2015年度《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去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735亿元,增幅达29.2%。随着北斗应用进入黄金期,与会的诸多企业希望我省各级政府能创新机制,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大显身手。

“北斗”进入百姓家

北斗和GPS,谁更好用?这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总工程师张春领介绍,对3年以来北斗系统提供区域服务的监测评估表明,北斗服务性能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尤其在北京、南京,以及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更高。据透露,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计划,北斗系统将于2018年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初始服务能力,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当前北斗应用,更多普通人似乎没有太多接触。张春领介绍,功耗更低、体积更小、性能更优、集成度更高的新一代北斗芯片,已突破关键技术,正在逐步投放市场,可满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设备等应用需求。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白皮书,北斗在导航市场的占有率为20%,产业增速近30%,市场覆盖率达20%。去年,带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量4.4亿台,一些国产手机也开始使用兼容北斗的芯片。

就我省而言,近年全省北斗产业发展较快。北斗应用企业逐渐聚集,涉及北斗芯片、板卡、整机和运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长三角北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介绍,目前我国正在制订《卫星导航条例》,将成为我国首部卫星导航领域的行政法规,被业内视为北斗产业发展的刚性保障。加上今年国家产业大基金多次投资北斗项目,这些利好叠加,令北斗产业再次升温。

千亿级民用市场启动

南京北斗产业基地集聚卫星领域相关企业100多家,今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0多亿元,同比增长18%。当天,南京成立卫星应用行业协会。记者发现,虽然大部分企业的北斗应用业务与军队、政府部门相关,但已经有数家企业探路民用市场,发展势头喜人。

维罡电子设备公司的高空探测仪可以在3万多米高空,实时接收不断变化的温度、湿度、气压等各种探测数据,弥补国内市场空白。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本杰介绍,国内探测气象数据主要依靠雷达。而雷达有盲区,且精度和灵活度达不到精准探测要求。公司在定位和探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随着北斗系统的对外开放,公司抓住机遇,探空仪就是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现在有不少机构正在洽谈合作。

江苏艾倍科科技有限公司是新三板上首家北斗企业,其生产的“北斗天使”儿童定位手表,销售超过2万只。董事长杨建中介绍,从数字化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民生服务几乎都要和定位关联。艾倍科专注于将定位融入到安全管理中,仅这个细分领域,市场空间就很大。不过,杨建中对未来北斗的大众化应用并不是很乐观。他说,大部分手机芯片仍不支持北斗系统,如无特别强制要求,手机及智能化终端,依然是采用GPS系统。

南京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北斗的行业应用,涉及海洋渔业、水利、电力等领域,公司副总经理程磊介绍,去年公司业务增幅超过50%。他认为未来几年,整个北斗应用产业至少会保持20%以上的增速,而到2020年将进入产业增长爆发期。

未来,定位将无时无处不在。通过卫星定位画交通斑马线,指挥地铁停靠站台,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预计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年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北斗占有率将超过一半。

让产业利好成中小企业机遇

数千亿乃至上万亿元的市场空间,两位数的增幅,无疑让北斗产业成为各地和投资客的香饽饽。不少城市,包括南京在内,成立北斗产业发展基金助推产业加速。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北斗产业突飞猛进还有待解决成本、技术和机制三大难题。

北斗应用成本仍偏高。国产北斗芯片模块等核心基础产品,性价比已接近国际水平,但在民生领域,对成本仍十分敏感。杨建中介绍,就手机芯片而言,北斗芯要比GPS高出10%左右,而成本高是因为使用者少。现在很多应用采用GPS和北斗双模,又增加了功耗和成本。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表示,在北斗应用上,芯片和终端技术,和国际上最先进的产品还有差距。

而最让企业担心的是机制上的障碍。一位企业负责人说,国家加大了对北斗产业的扶持,地方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等项目,来自政府的订单依然会占相当比例。他呼吁各级政府能考虑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竞争。他说,当前不少项目实施的是资质审查,要求有多少博士、硕士,多大注册资金,实施过哪些项目,不少企业往往被挡在这些门槛之外。“有的企业用自己的钱做出了产品,但却无法参与竞争。”这位负责人说,产业机遇,需要搭配公平的政策环境,才有利于产业长期发展。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