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人才培养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日期:2016-06-21     来源:机器人圈    评论:0    
核心提示: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相比,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目前,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人才,大多从事原理研究、本体开发及特种机器人开发等,而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较少,开设年限也仅为1至2年,从课程内容设置到人才培养过程,还很不成熟。

与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长相比,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处于相对滞后状态。目前,本科院校培养的机器人相关人才,大多从事原理研究、本体开发及特种机器人开发等,而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关于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较少,开设年限也仅为1至2年,从课程内容设置到人才培养过程,还很不成熟。

纵观国内外诸多专家、教授对机器人产业的各种真知灼见,整个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的积极影响和成果都值得欣慰。2015年5月,被视作推动中国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制造业汇集了来自全球的高度关注,但与某些发达国家的机器人科研发展相比,还是逊色不少。差距不只是简单体现在技术、材料、应用等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对机器人科研的创新意识方面。

国内某些机器人技术在方向上有偏差

笔者有幸听过以色列阿米尔教授介绍他自己研发的一款简易机器人,技术不复杂,灵感来源很生活化。阿米尔谈道,所谓的简单化概念,就是指运用极其简单的方式让机器人完成指定的任务,换言之,就是简化机器人感受器的输入、驱动和计算值,不仅程序简单了,体积也可以变得更加迷你,这就能让机器人深入到许多原先无法涉及的领域。为此,他列举了动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来进一步阐述这个简单化概念。在动态机器人方面,目前以色列理工大学就研发出了动态沿管道爬行机器人模型,这个机器人将可用于乙状结肠镜检查以及地震后搜索营救工作;而在医疗机器人方面,其团队则设计了一款蛇形机器人,它可以通过自身安装的探测器灵活地进入人体,目前已经有一家以色列公司利用这款机器人进行口腔疾病的治疗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阿米尔认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通过简单化概念设计的机器人,也将大有可为,例如他们正在设计一款可以帮助果农从水果树上摘取水果的机器人,一旦成功,将会解决很多人力问题。

目前,国内一些机器人技术在方向上就出现了偏差,将简单技术复杂化,不仅增加了应用难度和应用成本,还会导致其应用领域格外狭窄,普及度极低,最终使先进的技术被时间急速淘汰。所以,是否能够降低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门槛,为技术的培育发展营造一个更长久稳定的行业氛围是值得现今机器人行业集体思考的问题。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关机器人应用技术对整个产业经济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急缺研发制造机器人的人

2015年佛山已有120余家企业引入3500余台机器人,未来三年内,佛山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将达2.5万台左右。机器人的需求正盛,研发制造机器人的人才却稀缺。与整个市场需求相比,研发处于滞后的短板位置。由于10年前国内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寥寥无几,此前的社会就业结构也导致机器人制造相关专业出现空白,几乎很难在高校发现相关专业。

根据ABB、首钢莫托曼和日本发那科三大机器人公司的数据,目前,仅苏锡常地区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就达3000家以上,工业机器人相关技术人才缺口超过2000人。巨大的人才缺口谁来弥补?如何弥补?

笔者在2015中国大数据发展峰会上,与富士康参会代表做了关于机器人人才情况的交流。该代表称富士康在当地投入了一批机器人产业园,最看中的并不是政府对产业的政策支持,而是当地因此所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各地成立机器人产业协会的初衷也是搞产学研等领域,虽然也涉及帮助企业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做好相应的对接,但是目标瞄准人才还是最终的关键。

2014年年初,浙江千里马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文祥接到了一个“奇怪”的订单,为一家企业寻找一位能够管理和运用大型智能设备的高级人才,其中一项必备技能就是管理和维修机器人,为此,这家企业开出了不低于50万元的年薪。另有消息透露,一年内,操作机器人的技术工人的工资,也涨了一倍,与机器人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很多毕业生艳羡的对象。

机器人人才培养须从基础教育开始

在机器人领域,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比我们能预见的情况更加紧迫了。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也就是从素质教育开始。在机器人发展的时代,需要从未成年人开始培养对机器人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机器人是全学科的产物,一些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的国家,已将机器人的学科放进了大部分的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环节。俗话说:“苦学不如好学,好学不如乐学”,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将是中国教育界又一项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很多高职院校已经跃跃欲试,甚至联合成立了如全国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社会组织,旨在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形式,整合及协调集团成员及产业资源,促进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与职业教育结合,带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以浙江省为例,一些学校也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创立各具特色的机器人实验室、科技实验室和创客空间实验室等,开始从小学普及机器人教育,一些地方教育局也大胆地将机器人学科纳入学分体系。

教育部在近年已经开始大面积推行一些机器人的竞赛和以此为基础的教育和培训,为机器人教学提供公认的试练平台。职业教育是一条捷径。工业机器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买来就能用的,需要对其进行编程,把机器人本体与控制软件、应用软件、周边设备等结合起来,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才能进行生产。但是,相关具体的操作由于对技术要求较高,并且属于新兴领域,人才缺口巨大。

例如重庆2014年机器人领域的专业人才缺口就超过5000人,工业机器人产业工人的缺口则高达7万人。可见,在中国推行工业机器人技术,遇到的最大瓶颈不是谁买,而是谁会用。

其实,这个缺口,不仅是运用机器人进行生产的企业,就连机器人本体的制造厂商,也急需熟练的技术工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批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很轻松”:一些机器人企业已经进学校特招,仅安川电机一家就特招了10人,这些毕业生还被免去了一些面试环节,只经过了6个月的轮岗实习就正式上岗。

学校可以通过参加机器人行业大会,利用一切机会向企业宣讲学校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专业,同时与机器人领域的行业巨头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利用行业巨头的资源,与上下游的企业建立联系,企业可以有效地与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以及设立培训机构建立一些自身所需的技术方面的职业学员,包括机器人的操控人员、编程人员、设计人员等,学以致用。这些举措都将助力整个中国机器人产业完善基础的人才链条,为技术发展建立人才储备,让机器人产业在人才这个不可或缺的权重环节上,得到持续的发展。

面对工业4.0和新的发展形势,各国都有同样的问题。工业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机器人产业在这个变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机器人领域常常出现重复研发技术,互通信息障碍等导致整个产业不健康地发展,连带造成资源浪费、消耗人力等弊端。如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ABB,主动分享自身的技术,为相关领域技术的整体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序的竞争秩序。

建立协会和产业联盟将有助于机器人产业的良性发展。首先,可以定期实现技术的交流和展示,合理规避不良竞争和资源浪费问题。其次,可以合理依托国家宏观政策,实现机器人产业的核心技术层面的强大政策支持。从政府对企业的角度来讲,协会和产业联盟零距离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可有效杜绝行业内不和谐的发展行为。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