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智能穿戴的势头一度盖过了智能手机,在相互厮杀的手机圈,不少品牌厂商都选择进军智能穿戴圈,做起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等等,从最初的试探到转移阵地,智能穿戴似乎很火,可是,在落地的时候却无声,令人感到尴尬。
这是为何呢?明明表面很光鲜,却怎么得不到市场的回应,这看起来有点像是在唱独角戏。做产品就是先要赚吆喝,再赚钱。可是,市场似乎对智能穿戴不感冒,并未像智能手机那样令用户离手。经过探索,笔者才了解到,智能穿戴远非表面上那么光鲜亮丽,它有几大看点值得去思考。
首先,并非人人都适合佩戴智能穿戴,毕竟其功能并未有颠覆性的创新,也没有手机那样至关重要。在市售的智能穿戴产品中,用户人群一般主要分为三类:运动达人、老人、商务人士,这三类人才是购买可穿戴设备的主力人群。现在户外探险和骑行者越来越多,这类运动达人基本都会选择可穿戴设备,不论是步行还是骑行,都需要电子设备来监测和定位,因而智能手环、智能头盔和智能手表就派上了用场;老人退休后或因身体原因,总会去检查身体状况或者忘记吃药的事儿,智能穿戴设备可以监测心率、血糖、血压等,相当于仪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人了解自身的状况,当然提醒吃药也不在话下;智能手表比较受商务人士的欢迎,现在外出谈判或参展,一款高端上档次的智能手表也是身份的象征,故而在购买智能手表的人群中,有大部分是商务人士。
其次,智能穿戴外观设计有待提升,价格值得商榷。由于智能穿戴概念提起的时间早,但是在落实到具体产品上还是比较晚的,尤其是概念和真品的差距。现如今是看颜值的时代,智能穿戴设备外观设计好坏直接会影响用户的选择,纵观市场,智能设备的外观设计还是不太吸睛,仍需提升,而且价格一般都比较偏高,还未到普及时期,值得商榷。
再次,智能穿戴设备同质化现象严重,难有突破性进展。扫描整个市场,会发现不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之类,功能基本上大同小异,没有什么突破点。当然那些基本的监测和定位功能已不足以吸引人,而且还没有用处很大的功能。这一点可以说是阻挠智能穿戴设备向前推进的重要力量,导致诸多用户根本不买账,所以也难以普及开来。
今年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发展,给智能穿戴领域新增了点朝气,但还是没有快速落地。大多数都是赔钱赚吆喝,仍然不能掷地有声。从长远来看,想要给智能手机寻找下一个出口,仅靠智能穿戴设备似乎有些不够,如果还未探索出更具功能价值的关键点,这就有些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