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当下火热的互联网,人工智能领域还似乎有些遥远。不过在2015年,人类已在人工智能征程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或许不久之后,“互联网+”将进化为“人工智能+”。
互联网时代已经让我们的生活有如此之大的改变,那么智能化时代的我们将有更大的变化。通俗地说,互联网改变的是我们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片断,那么未来贯穿于人们的一切的智能社会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彻底改变,甚至包括我们的工作方式。
“万能的”互联网会被谁取代?或者说谁还能比互联网更加强大?答案是智能化。因为互联网本质上只是改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但对事物本身改变无法施加影响。比如说我们通过电商可以实现足不出户的购物,但商品的制造和物流的配送就需要人工来完成,互联网在这两个环节上是无能为力的。而所谓的智能化,不仅仅是在信息端进行升级,而且要对我们生活的全过程进行加速升级。
机器人生产需要网络协同的大布局
一块块大型电视的液晶屏被机械手轻而易举地抓起翻转,然后再准确的与塑料边框贴合成了电视机的模样。在经过一系列工序后,生产出的电视机成品再被机械手抓起,另一个机械手把包装塑料袋撑开,两个机械手配合把大块头的液晶电视轻而易举地装入塑料膜中,然后再装进包装箱中,依次完成封箱、贴标等工序,随即被机械手码放在无人驾驶的自动小车上。小车会根据互联网分派的位置将它准确送到库房的指定位置。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房里的每一台电视机的码放位置都有据可查可随时调取。
这些智能化工厂的场景不再只出现在影片中,而是中国家电企业海信位于青岛的黄岛工厂中每天重复着的场景。目前这里年产1400万台电视整机和1200万套液晶模组,不仅是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电视机工厂,也是全球行业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电视生产厂。
随着“中国制造2025”以及工业4.0等大战略的推进,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很多工厂都纷纷曝光自己的“无人工厂”。其中尤以劳动密集型的电子消费品工厂的无人化技术应用最多。
智能制造让生活更加智能化
在《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规划提出加快我国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食品、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同时统筹布局和推动智能交通工具、智能工程机械、服务机器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电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据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该规划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出的。他在仔细分析了德国提出来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后表示,“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相结合,或者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
互联网+制造业空间广阔
据了解,目前中国智能制造已具备一定基础。经过“两化”融合试点示范等探索,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已快速提高,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已达54%。机器人应用也从汽车行业为主,走向电子信息业、纺织业等多个工业行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元器件高级专家施进浩表示,“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终端和载体,但机器人也要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结合,能感知能反馈,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工信部此前已经启动超过3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计划到2017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制造2025”中着重提出了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从而改造和提升中国制造业。
大笔资金开始向智能化转移
2015年4月,亚马逊推出了“亚马逊机器学习”托管服务,这是一个有脑子的机器人,此前亚马逊内部一直在使用机器学习过滤商品下方的垃圾评论、通过注册姓名来辨别用户的男女性别,以及训练分拣机器人对不同形状物品的识别。2015年6月,谷歌发布了谷歌相册服务,它可以将相册中同一个人物的照片整合在一起,比如回顾一个婴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通过长期学习,它甚至可以自动判断对你重要的时刻、重要的人和重要的事件。
有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里,约有300笔涉及到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90%的现金投资发生在美国,75%的多轮融资发生在美国。这或许预示着一场智能化风暴已经悄然酝酿。
回顾2015年,人类在人工智能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相比于火热的互联网创业,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还处在早期阶段,但有人预期2016年很可能是人类从互联网时代迈进智能化时代的“元年”,“机器人很快就将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尽管他长得跟我们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