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标准”支撑

   日期:2015-10-09     评论:1    
核心提示: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4.55万台,同比增长35%,2015年预计将达到6.42万台。而《世界经理人》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66%的企业愿意用工业机器人改造生产线,其中85%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有可能引入智能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成为首选。

据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市场新增工业机器人4.55万台,同比增长35%,2015年预计将达到6.42万台。而《世界经理人》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国内66%的企业愿意用工业机器人改造生产线,其中85%的企业未来一年内有可能引入智能制造设备,工业机器人成为首选。

今年5月,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纲领性文件,这份文件主动适应了制造业潮流发展,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各地跟进,也出台了相应文件,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在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意愿增强,中央与地方日益体现政策倾斜和鼓励的双重利好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前景可期。不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人的机器人保有量)为58台,而我国的机器人密度只有不到30台。这个数字是德国的1/10,日本的1/11。

机器人密度不高,是因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步晚,而起步晚所造成的更大问题,是从一开始就处于跟随发展状态,长期被压制在产业链的下游。由于核心技术缺失,我国工业机器人消费严重依赖国外企业,尤其在核心零部件上,我国机器人企业受制于人,只能购买价格高昂的国外设备。

在市场上被人压制,在技术上被人控制,所“制”的关键点是标准。正是因为标准的缺失才让我们在机器人领域处处被动。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有扶持计划,但总体零散、不成系统,难以形成协同发展,这导致扶持效果总体并不理想。特别是在政策规划、行业标准制定方面,缺乏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行业标准还沿用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机械行业标准,这早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而在标定方面,国内尚无统一专门针对机器人标定测量的检测机构。此外,翻检一些涉及机器人领域的发展规划,里面甚至都没有对机器人标准标定方面的界定。

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地方以集成加工为主的机器人企业中,存在缺少质量把关的问题。缺少标准,每台机器人的使用体验就可能存在偏差,最终会打击企业的购买积极性。如此一来,机器人生产企业就难以实现量化生产,生产成本就降不下来,最终可能会彻底失去与进口企业竞争的机会。

现在,标准缺失掣肘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央、各相关部门、各地方及相关企业的重视。不久前,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和专家咨询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沈阳举行。成立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目的在于充分凝聚我国相关政产学研用各方面力量,建立和完善机器人标准体系,支撑我国机器人领域产业、应用和服务等各方面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我国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的进程。而机器人标准化专家咨询组主要负责提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技术方面的咨询,对机器人标准化工作进行指导,提出机器人标准化工作重大问题建议。这意味着解决机器人标准问题,在国家层面已经开始有所行动了。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