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在全球来看只是中低端水平,追赶发达国家二三十年或许都不够。罗军显然对中国目前的机器人产业现状不太乐观。令他不太乐观的还有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他认为这里出了问题。“如果照现在这个路径走,只能是表面繁荣。”罗军认为,如不放眼长远,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也将步入汽车产业的老路: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充其量也就是个加工基地。
罗军认为,目前东部沿海地区都在喊转型升级,但缺乏战略性。“与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合作,顶多是这些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把过去的产品放到这里来生产,核心技术永远无法掌握,再过个5年、10年,这些机器人加工基地又变成传统的制造业了,又需要转型升级。这依然是走世界工厂的老路子。”相反,应该把钱拿去扶持本土的机器人企业做大做强,去提高本土机器人企业的研发能力,促进它们与全球顶尖的研究机构去合作。
一名机器人生产企业代表也表示,该企业使用日本安川电机的系统,再开发还要密码,他们无法掌握到最核心的东西。
罗军认为,机器人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等到中国在关键零部件上赶上了国外水平,或许由于制造技术的变革,这些零部件已经变成了“白菜价”,而美、日等国又抢占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先机,中国只能再次追赶。因此,中国应该更多地做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工作,在智能机器人的方向上针对未来即将出现的需求提早布局,而不是再走“世界工厂”的老路子。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长徐方对记者表示,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中国在制造业中,每万名工人所拥有的机器人量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因此,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中国对机器人的需求非常强劲。
记者曾在佛山见识过喷釉机器人,在“师傅”工人操作一遍后,“徒弟”摇臂型机器人记住了整个操作流程,开始丝毫不差地模仿“师傅”的动作,给面前的马桶喷釉。
然而,这样的机器人在专家们看来已经有些不值一提,他们称此类为传统机器人。功能还是集中在机器方面,也就是人先教它一遍,它按教的动作重复作业,这种机器人能够适应简单、低级、适应性比较差的应用。新一代机器人则要在原来机器的属性上增加人的属性,由机器向人的方向发展,可以适应复杂、高级工作,也就是智能装备或者叫智能机器人。
徐方说,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里面主要有几点:一是感知、认知,也就是人的视觉以及力方面,包括对环境的感知和认知;二是机构本体,包括机身本体,轻量化的本体以及新兴材料的应用;三是在执行控制方面需要安全性的控制,可以适应人机协作场合;四是在人机交互方面需要有更多自然的交互手段,而不是现在的在线示教方式。
举例来说,在服务机器人中有一种类型是引领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具备对人脸的检测和跟踪功能,机器人可以检测到人,并把人引领到一个指定的位置,如果在引领过程中,人没有及时跟上来,机器人也会有相关的指示。
罗军同样注意到了机器人2.0时代的巨大机遇,他认为,在传统机器人生产制造方面,国内企业很难迅速超越,在伺服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不可能很快实现自主化。如果想要在未来的机器人产业中握有话语权,中国需要提早布局机器人产业2.0。
“在新的时代,传统的核心零部件将不再是核心,新的核心零部件将诞生。我们更应该关注信息技术(软硬件)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罗军说,谷歌、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域的顶尖企业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2.0时代就是一个新的信号。美国早在20年前就已经开始布局机器人产业2.0时代,以谷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代机器人产业正在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