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正从概念到现实,建立了观念与行为的新秩序,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制造行业。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姗姗来迟。
随着近半年中国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全球宏观经济的周期性调整,诸多敏锐的市场人士已经发现,中国大趋势隐现:以“APP创业”为主的互联网投资热潮会回归理性,以“鼓励创业”为中心的政府经济思维会加以调整,以“政策牛市”为卖点的金融改革会有所变化。
实业,回归中国;制造,回归中国。在某外资知名企业中国区首席代表吕辰培看来,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从未如此急迫过。从工科男转型创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的他,发现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拉一伙人、做几张图、改一改外形”就宣称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浮夸时代。
但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数据,却是最真实的改革动力和指标。2015年8月份,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再度下跌,较7月份初值下降 1.1个百分点至47.1%,已经连续两个月下滑,并且创下2009年3月份以来的最低值。制造业下行压力有增无减,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作为互联网战略必须依托的智能手机产业,中国厂商虽然你争我夺十分热闹,却普遍沦为拼零件拼参数的采购商而已。重点技术部件,全部控制在国际几大生产巨头之手。
比如,一部智能手机内部,就需要集成定位、加速、重力、温控、测光、指纹等若干传感器,而世界最大的连接器和连接系统供应商之一TE Connectivity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Rob Shaddock告诉记者,TE公司不仅注重智能工业和数据传感等新兴产业,其最早在上海试点的数字化工厂甚至已经实现了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在上海工厂,车间负责人只要在键盘上动动手指就能轻松下单,由软件和传感器完成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跟踪。
其中差距,远在中国手机厂商堆砌参数的口水战之外。
中国制造“谋变”
未来中国经济形态的转变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开发一个APP、演示一遍PPT,就宣称是重大投资项目的时代,已经明显不再符合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需求。只有先进工业制造业,才是“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推动生产力,这比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成本都重要得多。
奥迪佛山工厂,作为大众汽车在华兴建的最先进生产基地,也成为未来科技制造智能化的典型示范。
这座投资高达130亿元的先进工厂,却大大降低了日常生产成本。机器人数量超过800台、自动化率超过70%、6条主焊线均为100%全自动生产线、冲压车间实现80%自动化、激光钎焊、等离子钎焊……偌大的一个现代工厂,却只需要很少的技术管理人员在场。因为人少地广,员工们甚至在生产线之间蹬上了自行车,灵活方便,又提高效率。
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剧增;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等等这些根本问题,都给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工业制造的历史性和战略性意义。在推出“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性工业发展规划时,中国的立场和态度始终是坚定而明确的:不仅推动高端制造业的装备发展,更要推动由“制造”向“智造”的升级进步。
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曾公开表示,“很多企业介绍智能制造的经验,就谈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这其实是典型的工业3.0的内涵。如果说工业4.0引领未来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其制高点在哪里?应该是工业互联网。”
在“互联网+”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愿景之下,中国工业必须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利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制造的全面发展。未来,还亟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实现生产力的增长。海尔“透明工厂”
8月11日,海尔公司举行了一场“透明工厂”发布会,没有PPT、没有掌声、没有闪光灯,仅近通过智能制造工厂里的摄像头,就向全球实时公开工厂内的生产画面。
在海尔看来,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不再适应用户碎片化、个性化需求,互联互通的个性化柔性定制生产模式就成了新的发展方向。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机器人制造和管理自动化只是智能化的起点之一,因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升级,除了设备升级,更需要的是管理的自由,数据采集、反馈和分析的自动化。除了管理模式和先进设备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把工业制造的效率提高?就是数据链。也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柔性制造”。否则,再多的机器人,执行顽固的生产命令,也仅仅只是提升产能数字而已。
所幸的是,在中国政府颁布的“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已经将建立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共同促进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作为未来的国家战略。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大数据资源,所有的消费生产行为都在大数据里,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大大提高生产力效率。而工业互联网,恰恰精准地实施了这一工业发展的方向。针对生产硬件和智能机器设备,集中反馈和管理数字链接和大数据,就能迅速提升工业制造的先进水平。
“不要过于迷信互联网,必须要与制造嫁接。”GE全球研发中心上海总经理魏斌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成为全世界基础的技术供应商,更多是只是这些技术的用户而已。”
在“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明白的是,只有形成工业互联网技术优势,才能促进中国工业制造的全面提速。
1%的伟大力量
“把燃油效率提高1%,能够为社会节约多少资源成本?答案是:数以十亿计。”
全球制造业巨头、美国GE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伊梅尔特指出:工业世界任何微小的改变,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喷薄发展的是消费互联网,而未来必然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
“消费互联网是横向的,是关于数以亿计人的连接。而工业互联网是垂直的,是指将行业深度的经验,转化为未来有用的知识。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所在,哪怕只提升1%的效率,也能发挥巨大的威力。” 伊梅尔特说。
目前,中国工业能源消耗平均水平是世界的1.8倍,更是发达国家的2到4倍。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经过多年奋力发展,单位能耗仍然高出发达国家20%左右。
拥有了先进设备就等于拥有了先进产能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作为中国市场的佼佼者,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实现了有效消费信息的管理,而富士康等制造工厂实现了巨大产能的最优效率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智能设备和通信设施,如果没有先进管理体系的辅助,依然很可能是僵化而低效的。尤其是在中国目前低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单纯依靠设备的更新换代,即便是用上再多的生产机器人,恐怕最容易增加过剩产能。最重要的,必须是综合效率的提升。
利用先进传感器和高效通信网络,加大数据分析和管理能力,并由此实现数据、制造和人的管理能动性相结合,才是高效运作的最优解决方案。曾玉波,海尔前智能制造负责人和中国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历经中国先进工业企业制造发展历程。在他看来,成功的智能化工业制造,最终还是一种商业化的智能优化决策。
“所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模式,最终还是要能够达成需求模式、供应模式、制造模式这几个大平台、大模块的逻辑协同协作。我们要的最终是一种商业智能,帮助优化决策。”曾玉波说。
如何实现商业智能呢?在曾玉波看来,目前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机器的判断,0和1的区别;另外一个是人的判断,它一定是基于可视的一种判断,让它图形化、可对比。而这些判断、决策和优化是属于智能顶端的东西,能够支撑它的一定是基于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要从数据采集源头就得到保证。
工业互联网“落地”
“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不是互联网,而是材料和设计制造。”GE全球研发中心上海总经理魏斌说:“互联网和高新科技产业里几个热门项目,比如纳米材料、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等,他们背后的工业载体,都是先进制造业。”
目前,中国几家大型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工业制造智能化平台建设。包括阿里巴巴、海尔、美的在内的多家产值千亿级别公司,都将未来竞争优势,寄托于高效、智能的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智能制造。
的确,再热门的互联网硬件和智能产业,都必须依赖先进发达的工业制造为基础。工业互联网,也正从概念到现实,建立了观念与行为的新秩序,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制造。
“工业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未来的理念,而是今天的现实。工业互联网正在全球落地,在中国生根。”GE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段小缨表示。
一直大力提倡工业互联网的GE公司,根据自己的理解,也提出了五项未来信息和工业化技术重点:一是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二是智慧机器,都产生数据传感器采集的大量信息;三是研究大数据,以及将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决策的分析能力;四是将工业互联网化的有效信息全部实现移动化;五是能够将有效数据信息转化到人,实现优化决策。
在此基础上,GE正式开发并提供了工业互联网的Predix软件平台,以期通过智能化设备和信息数据的优化,实现最佳效率的商业决策。在GE的一个航空发动机项目中,每台飞机发动机都安装有60个传感器,在飞行途中不断收集和分析状态数据,就像一台飞行的计算机。在此基础上,基于性能的导航,提高燃油效率、使用软件进行优化,提高飞行的能效性能。
一些业内前瞻者,早已经踏出了这一步。目前,中国电信利用GE公司的PredixTM软件服务平台及相关应用,为目标客户群提供数据通信、视讯服务等多种类综合信息服务,并开展影像云储存、远程医疗应用、智能制造等合作。而东方航空,也选择工业互联网来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利用GE的解决方案,已经实现在飞机分析应用、发动机管理分析应用、燃油管理项目、SEC 运行支持等领域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