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至今未曾消除,但是却给了新兴国家像中国、印度等新的发展机遇。因为凭借其自身庞大的内需市场容量,可以相对减缓危机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在最新的消息和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企业适时将目光瞄准了海外企业,并成功掀起了一波并购浪潮。收购主体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其中不乏中石化、中铝、中钢等巨无霸的身影,民营资本参与热情正逐步提高,联想、华为、吉利、复星等也活跃在海外并购的舞台之上。收购对象主要指向资源性领域和高新技术企业,说明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内产业正谋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分工定位,逐步追求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延伸,说明中国企业的国际商务能力正在不断提升。
而近期的一大热点,则是紫光对于美光的收购计划。作为全球第三大DRAM集团,美光同时拥有DRAM及NAND Flash(储存型快闪记忆体)技术,对积极发展半导体产的中国来说,记忆体是目前最缺乏的板块,一旦购并成功,形同完成半导体最后一块拼图,不仅大幅强化中国半导体实力,并对全球DRAM产业产生洗牌作用。而紫光集团为我国最大IC设计集团,由清大控股掌控51%股权、英特尔20%,并获中国国家集团电路产业基金投资100亿人民币,可以说是大陆半导体业先锋。值得注意的是,美光是苹果Mobile DRAM最大供应商。外界分析,清华紫光若正式开始生产DRAM,小米等中国智能手机公司的DRAM需求将在国内得到解决,其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和产业变局不言而喻。
目前,美光科技已经拒绝了清华紫光总额230亿美元的收购,似乎也意味着这笔收购或将告吹。不过紫光似乎并不愿意放弃。徐井宏说:“这将对中国本土的半导体行业非常有益,我们希望该交易能够最终达成。”他还补充说,中国政府并未就这一潜在交易向该公司发出任何指示。其实,在这项并购计划提出之初,中美两国的分析师就都认为交易达成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源于美国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担忧。也就是说,半导体仍受美国国安监控,尤其美光部分产品线是为美国军方单位量身打造,美国官方批准可能性微乎极微,而最终结果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
这是一起中国高科技企业海外并购的典型案例,而且至今尚未尘埃落定,但是从中反映出的问题,却能够对中国企业的国际并购之路产生很多启发。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激活了国内存量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全球资本涌向中国,经过长期积聚形成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作为整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日益感受到来自两端的压力。一方面是资源瓶颈的约束,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升值压力促使国内企业转变已有的分工角色定位,谋求向高附加值的转型。转型中通过并购吸纳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成为交易中的焦点问题,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吉利收购Volvo都是从这个方向突围的典型。
但是,正如紫光集团董事长兼CEO赵伟国所表示的,对紫光来说国际并购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进行自主研发也十分重要。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一轮全球化的并购浪潮中,既要瞄准市场机遇,通过并购更多地实现技术的获取和转换,也要重视自身的研发能力,重视研发团队的合作与整合,从而形成创新机制。我们要时刻牢记,通过并购获得技术,只是中国企业拉近与国际水平之间差距的一个方式,只有结合自身的技术研发,加强研发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技术交流与转换,多管齐下,中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从这一轮变革中获得更多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