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术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在市场划分愈加细致、相关企业和产品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人们希望能有一个工具,可以以简单直观的形式将其进行概述。在这个诉求下,nuviun就制作了一张可轻松看透可穿戴技术市场的仪表盘。
下文的可穿戴技术市场仪表盘数据来自Crowdflower开发的可穿戴设备技术(WT)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来自谷歌和亚马逊的可用WT产品数据,数据时间为2015年1月。仪表盘对WT产品的价格、种类、生产国以及设备穿戴部位等进行了概述。
美国称霸可穿戴技术市场,其品牌Garmin和Polar有着最广泛的产品类型。点击图中Garmin的版块,我们可以看到该公司生产的三种类型WT产品(手腕、头部和胸部)。其次是日本,它拥有Casio、Sony和Omron等一系列极具竞争力的WT品牌。
大部分的可穿戴技术将产品配戴在腰部、胸部和手腕(没有头部)。大多数小工具售价低于100美元,但在2015年1月,Polar RS800CXGPS Heart Rate MoNItor则卖到了近500美元的高价。(下文中我们给出了价格更便宜的同类产品。)
随着AppleWatch的面市,许多小型的可穿戴技术品牌可能会开始挣扎在生存线上。这个新的竞争对手财大气粗,来势汹汹,它的设备还能连接到普及率极高的iPhone和iPad,这是现在的大多数其他品牌所不能比拟的。品牌竞争将很可能不是一场价格战,而是在UX/UI上的竞争。连接性、设计性和准确性将最终为可穿戴技术领域提供竞争优势。
消费者什么时候才能购买到全功能的可穿戴技术设备?
可穿戴技术制造商都在针对特定市场开发他们的产品。但是,这种多功能合一的设备是否仍有实现的可能?
换句话说,在未来,消费者是还得携带好些个连接着身体各个部位的可穿戴设备,还是只用配戴一个全功能设备足矣?纵观市场,目前各家WT生产厂商仍在消费者“更简单”“更透明化”的产品诉求上左右挣扎。
未来:哪些品牌将主导市场?
卡西欧或Garmin等公司创造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可穿戴技术产品。即使是同一种产品,如手表,不同品牌也有着它们各自不同的版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可穿戴电子产品市场,这种以品种占领市场的同质竞争和Apple的“一机打天下”策略,谁将更成功,我们尚不清楚。随着AppleWatch的横空出世,可以预见,市场将会出现一批有竞争力的同类替代品(如三星,索尼等的产品)。
至于这一波新产品将如何影响医疗,我们仍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在目前的数据库中,医疗穿戴技术仅有43项,存在感还相当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