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 正逐渐成为全球新一轮生产技术革命浪潮

   日期:2015-07-21     评论:0    
核心提示: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全球新一轮生产技术革命浪潮中最澎湃的浪花,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机器人的服务也从工业制造领域,逐渐拓展到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安防救灾等人类生活领域。

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正逐渐成为全球新一轮生产技术革命浪潮中最澎湃的浪花,推动着各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智能化发展趋势日益显现,机器人的服务也从工业制造领域,逐渐拓展到教育娱乐、医疗康复、安防救灾等人类生活领域。可以说,机器人已成为智能社会不可或缺的人类助手。

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就国际形势来看,美国“再工业化” 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欧洲“火花计划”、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等,均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试图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夺回制造业优势;就国内发展而言,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人口红利逐渐摊薄,引领经济新常态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形成增长新引擎。面对“双重压力”的挑战,智能制造是难点也是挑战,是思路更是出路。

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三个10年规划,将机器人产业列入重点战略。

拥有更加智能化的机器人为何如此重要?一是有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发展。当前,国内劳动力资源成本上升,倒逼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把机器人产业发展好,有助于扭转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二是有助于提升民众生活品质。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机器人在医疗手术、助老助残、卫生护理等领域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众将在与机器人的接触中获得良好的智能家居体验;三是有助于增强我国国防建设力量。当前,机器人已运用到国防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成为部队战斗力提升的重要元素。我国在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军用无人机等军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生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最大催化剂,中国的巨大市场也正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大底气。但也要看到,机器人产业涉及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需要深厚的科技底蕴,发达国家拥有更多“先发优势”,我们在基础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仍然需要奋起直追。

就像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创新一样,“机器人革命”不仅会推动生产力的提升,更会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当机器人更多进入生产一线,人类从“生产者”转变为机器人的“管理者”,该如何保证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如何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如果服务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人类该如何与之和谐共处?这都说明,发展机器人产业设计技术创新,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调节与适应。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机械手和操作机的基础上,采用伺服机构和自动控制等技术,研制出有通用性的独立的工业用自动操作装置,并将其称为工业机器人;60年代初,美国研制成功两种工业机器人,并很快地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应用;196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用21台工业机器人组成了焊接轿车车身的自动生产线。此后,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研制和应用工业机器人。

由于工业机器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适应性,能适应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70年代起,常与数字控制机床结合在一起,成为柔性制造单元或柔性制造系统的组成部分。

因此,之前的机器人产品可以说是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完成某一特定功能和动作,同时产品价格昂贵;但从近几年全球机器人行业推出的机器人产品来看,工业机器人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为:结构的模块化和可重构化;控制技术的开放化、PC化和网络化;伺服驱动技术的数字化和分散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实用化;工作环境设计的优化和作业的柔性化以及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方面。

面对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革命”,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必将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国要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实现“后发赶超”,中国制造业要以数字化方式再次实现腾飞,我们必须把握这次机会!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认为:未来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点有:第一,危险、恶劣环境作业机器人:主要有防暴、高压带电清扫、星球检测、油汽管道等机器人;第二,医用机器人:主要有脑外科手术辅助机器人,遥控操作辅助正骨等;第三,仿生机器人:主要有移动机器人,网络遥控操作机器人等。其发展趋势是智能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和易于集成;第四,家务机器人:主要用来减轻人们家务劳动负担等,如美国irobot公司推出的扫地机器人等,就受到家庭主妇们的热烈欢迎。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