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世界杯:“高大上”更“接地气”

   日期:2015-07-20     评论:1    
核心提示:机器人世界杯是专业赛事,已连续举办19年,比赛内容也由当初单纯的机器人足球,拓展为服务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和机器人足球3大类,每年都会根据机器人前沿发展水平,在技术上提出新的要求和难度。

机器人球员在绿茵场上摸爬滚打,机器人翻译在开幕式上侃侃而谈,机器人舞者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第十九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7月19日在安徽合肥开幕。这项科技含量十足的著名国际赛事,吸引了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300多支队伍的3000多名选手同场竞技,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专业赛事。会场展示区里,观众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体现了机器人全年龄段秒杀的超级魅力。

“本届比赛是机器人世界杯创办19年来创新性最强的一届。”第十九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研究中心主任陈小平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很多比赛项目内容有改变,难度有提升。”

机器人世界杯是专业赛事,已连续举办19年,比赛内容也由当初单纯的机器人足球,拓展为服务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和机器人足球3大类,每年都会根据机器人前沿发展水平,在技术上提出新的要求和难度。

“创立机器人世界杯赛之初,我们就设定了一个目标,让机器人球队在比赛中赢过人类。朝着这个目标,参赛者每年都会不断挑战一些技术难关。”RoboCup国际联合会主席野田五十树说。

今年的赛事与往年相比有哪些重要创新呢?陈小平介绍说,服务机器人比赛今年特别提出对用户的行为和姿态进行检测,这是以往没有的。“以往的服务机器人比赛主要对人脸识别有要求,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较好,所以本届比赛降低了人脸识别的分值。而行为姿态识别技术还没成熟,新的比赛要求鼓励这方面的研究,将推动机器人前沿研究的发展。”

本届大赛还对参赛服务机器人的硬件成本有要求——运动和感知系统加到一起,不能超过人民币15000元。“这个要求将推动服务机器人的研发注意力转向,从完全聚焦于基础研究,转向同时体现应用需求。”陈小平认为,服务机器人未来市场前景广阔,需要不同单位合作,探索更多成本低且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机器人。

更重要的改变在裁判上。过去机器人世界杯的裁判一般是人,而本届比赛首次对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提出标准测试要求,引进了一套自动裁判系统。通过12个不同位置的摄像头来观察,提供客观、精确的定位判定。“自动裁判系统未来可以发展为自动检测系统,这样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特别是量产才有可能。”陈小平说,这个项目对突破服务机器人发展瓶颈有重要作用。因为目前的服务机器人处于起步阶段,出厂检验靠人工,“标准的竞争非常重要,如果没有服务机器人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装备,标准就是空中楼阁,不能落地。要支撑中国提出自己的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标准,必须从自动检测技术和装备工艺的研发入手。”

本次机器人世界杯赛分专业组与青少年组,专业组比赛包括机器人足球、服务机器人、救援机器人三大类共11项比赛,涵盖了当前智能机器人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研究热点问题。7月19日至20日为小组赛,21日展开半决赛,22日进行决赛。

比赛期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国际顶尖机器人团队将亮相赛场,去年获团队总分第一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派出包括服务机器人“可佳”、“可佳工人”、“机器人足球”、“可佳低成本移动平台”在内的4支队伍参赛。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