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准确地说应该是新中国制造业智能化之路更为合适,因为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是从建国后开始,只是为了写作习惯,以下统称中国制造业。事实上,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传统社会主义制造业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呈现以下特色:以计划体制为核心,以较低的国民收入和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快速发展建立体系,满足国内实际生产生活需求为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造业时期。这段时期,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国内市场也相对开放,轻重工业齐发展,并且在某些重点领域实现了突破,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形成了庞大的经济实体。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出台,给了中国制造业一个全新的发展愿景。加之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又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对于业界来说,中国制造的前景极为喜人,但是这个前景需要全体制造业同仁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认清现实,立足实际,埋头发展才能实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味地追求高标准、高目标,往往未必能达到多么高的高度。只有正视当前,立足长远,中国的制造业智能化之路才能走得踏实,走得洒脱。所以,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实际情况。
中国的制造业,在新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发展特点。高新科技固然存在,传统作坊也屡见不鲜。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必然要协调,产业链要完善,步伐要一致,这样才能形成巨大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可以在特定时期投入巨大资源,培养一部分龙头企业和高新科技,但是这些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些局部优势抢占一些制高点,从而带动整体发展。在这方面,目前国内的大型企业做得并不如人意,普遍存在的小集体观念和小农意识影响着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
而对于广大的小型企业甚至作坊型制造商来说,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往往是融资难。因为实力、渠道、资源等处于劣势地位,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步伐。往往最需要资金的企业很难得到融资的机会,而资金越是充足的企业,资金来得更加容易。对于小型企业来说,资金的缺乏不仅限制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更难以引进和留住人才,从而在产业研发方面不能取得进展。而这个问题,又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道路进程。
中国的制造业要想实现智能化,不能仅看那么几家国有大型企业,而是整个制造产业界的事情。也不能仅仅是多采购一些机器人和高新生产线,更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所能实现的。制造业的智能化,首先要以人文本,要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这些是我们未来驾驭高科技生产线和高新技术的核心;其次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智能化不是简单的买入,更是输出,没有核心产品,最终只能沦落为代人加工;第三要实现产业的均衡发展。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发展的模式可能不一样,实力有差距,但是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应该一致,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态度应该一致,从而逐步形成全局和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最后,市场要规范,要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和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并形成全业界创新的潮流,这是中国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并且得到引领时代潮流机会的基本条件。
中国制造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制造业智能化之路近在咫尺,却又充满艰辛。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基础,作为世界科技发展的注释,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依然残酷,却又充满激情,需要政府、协会、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作为一个在建国半个多世纪便改变国家经济形势和总量的大国,我们有能力肩负时代发展的新使命。只要认清形势,立足当前,协调发展,稳步推进,中国制造业智能化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前面就是世界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