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的师姐吐槽过,2004年左右,遥感卫片是特别高大上的机密文件,一张售价几万。如今,时效性不强的卫片除了其数据属性,但从外观上讲,竟然仅是一张网络上的好看的、逼格较高的图片而已。
这就是卫星商业化的结果,人人都在受益;在WGDC2015上来自Skybox和Planet Labs的两位创始人为参会者带来了震撼,两家创业时间不长的卫星公司在微小卫星商业化道路已经处于了领跑地位。
反观国内,去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表示,要逐步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参与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 今年4月30日,吉林省发改委发布《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力推民用卫星商业化进程,“吉林一号”或将打开卫星商业化突破口。
商业化之路十分美好,可是也必定有困难有阻碍,如何能有效规避?如何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呢?3sNews为您邀请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赵文津院士和空客防务与空间中国公司(以下简称“空客集团”)副总裁张晓舟两位卫星与遥感方面的大拿,通过两位的对话可以为各位关注卫星商业化的同仁一些建议和思路。
中国的卫星商业化环境如何?
赵文津院士认为就目前而言,国内卫星遥感的实际应用中,卫星遥感数据在传递至用户时仍存在一定的阻碍。而国内遥感卫星应用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仍不清晰,因此,对于中国遥感卫星商业化的问题,首先要明确遥感卫星数据的性质,要将数据共享与数据商业化的概念分清。
张晓舟则认为中国依然是全球微小卫星最大的市场,这是因为商业卫星的运营和政策、风险投资、市场环境都是分不开的。例如一系列的商业保险、包括银行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基金,需要有一个环境去支持。政府也需要出台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政策进行鼓励。
赵文津院士表示除了有明确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政府都应当表明确切的态度和具体的管理方法,以便区分卫星的商业化模式发展还是共享式模式发展。
他指出,政府投资的民用遥感卫星,产生的数据是共享数据的范畴,对国内用户应当是无偿使用的,而将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出售给国外用户,开拓国际市场,则算是商业化的范围。以市场公司为投资主体研制的遥感卫星,产生的遥感数据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商业化运营,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这也是商业化的范围。
张晓舟也同意卫星商业化这一划分,他认为在商业化进程中,需要一个专业的合作伙伴理性的来为企业进行筹划,而空客集团就希望以这个角色和国内企业与个人进行合作。同时希望拿出自己的技术和资源,帮助那些有想法的合作伙伴,研发和运营小卫星。
赵文津院士谈到,既然要发展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就必然会涉及到国际竞争的问题,竞争不外乎遥感数据品种、质量、分辨率等,以及商业服务水平与质量等。
这在张晓舟看来,“在当前的卫星环境格局来讲,只有欧洲有可能和中国进行合作。而由于市场成熟度和全球影响力等原因,美国依然保持绝对优势。”他认为中国依然是卫星应用的最大市场。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吸引力。
合作与共享,永恒不变的上上策
谈到共享,赵文津院士表示遥感数据是可以广泛应用的信息资源,应该最大范围的为各类用户使用,发挥其最大价值。但是现在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制了各系列的遥感卫星,其产生的数据却仅仅为卫星的主用户所有。数据的共享程度低,造成了卫星数据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赵文津院士又提到一个怪现象:“国内很多行业都有自己行业的遥感应用卫星,而这些卫星数据资源被这些行业部分所拥有,并不对大众开放。而考虑政治影响,很多提供给国外的卫星遥感数据却是公益性的,并不收费!”他认为政府投资研制的遥感卫星应该服务于所有国内客户,不应带有市场交易性质。因为这些数据既不是个人的,也不是某个单位的,使用这些数据只能收取成本费,这与商业化运作方式不能混淆。
因此,要打破部门利益,明确共享渠道,国家应首先明确由哪个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卫星数据向国内有需求的各用户进行数据分发。
在商言商,谈到合作,张晓舟表示一方面是需求到了,一方面是国内市场的放开,卫星的商业之路越来越明晰。但是,张晓舟也坦言国内的商业卫星市场其实并不乐观: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卫星,但是这些卫星资源协调统一很困难,各自在做各自的事情。这样就导致影像价值并没有发挥出来,这是极大的浪费。
空客集团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合作的平台,将卫星资源统筹起来,发挥其最大价值。
“当下越来越多的太空商业模式出现,我们对未来的变化非常期待,并且相信会越变越好。不远的未来,如果我们需要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和任何类型的数据,都可以拿出手边任何一个设备,不一定是电脑,就可以看到全球任何一个我感兴趣的地方,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张晓舟说道。
这条快车道的收费口在哪?
针对目前初创公司或新型公司更倾向于自己研发卫星,张晓舟总结道:“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卫星是自主可控的,这样企业才可以掌握商业卫星数据的主动权,才可以获得更多用户,才能在市场中站住脚。”
作为过来人,他也给有些建议给同行。
首先,需要考虑发射卫星的目的,即应用市场、目标用户、商业模式等。
其次,卫星能带来的是收益在哪方面。
再次,卫星的参数,张晓舟总结道,300-500公斤是参考重量,因为卫星的分辨率和卫星携带相机的镜头是有绝对关系的。,卫星直径就不能太小,因为有一个焦距的问题。“如果要达到0.3米的分辨率,为了顾全焦距,卫星的直径就不能太小,虽然可能会减重,但依旧是大卫星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