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数据较真还需仪器大显身手

   日期:2015-07-07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的环保问题,最终解决还需要管理部门、媒体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既要让大家明白问题的重要性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更要从源头抓起,加强执法,严格监督,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中国的环保问题,既属于发展中国家共有的阶段性问题,也是最吸引国人眼球的核心问题。随着人们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中国的环保监测仪器市场也日渐扩大,并在科学仪器销售总量中占有越来越重的比重。

但是,中国的环保现在又出现新情况,随着环保监测网络逐步完善,一些违法排污已“习惯成自然”的污染大户,日子越来越难过。因此,一些企业为了逃脱法律的惩处,转而开始在监测数据上动脑筋,企图以伪造、篡改数据来蒙混过关。

监测数据造假不仅误导政府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使一些地方环境监测数据和群众的感受成为“两张皮”,而且使违法企业逃脱应有的处罚、守法企业效仿跟风造假,导致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现象。

“低风险、高回报”是不少企业铤而走险的动力。针对监测数据造假行为越来越隐蔽、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等情况,一方面,应积极提升监控网络的智能化技术水平,从技术上不留篡改漏洞。环保部门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研发推广更多的科技“武器”,切断主要造假途径,实现设备参数、运行状态和监测数据的“三同时”监控,一旦出现参数异常立即报警并固定造假证据,切实提高监管效率。

环保部长陈吉宁表示,推进环境监测改革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监测数据要以‘准’和‘狠’为原则,加大环境监测数据监督检查力度,集中整治篡改和伪造监测数据等弄虚作假和违法行为。”陈吉宁说,要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企业的环境监测权责,上收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的监测事权,抓好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不仅直接误导环境管理决策,而且严重损害环保部门和政府公信力、环保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在企业自律不到位的时候,更多需要外力的推动。数据质量是环境监测的保障,是保护环境的红线,对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还会贻误环境治理时机,损害社会公众的健康权益。因此,要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必须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

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要求,新环保法已有明确规定。按照今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环保法,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对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要予以惩处,追究法律责任。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监测数据的质量问题已上升到法律层面,具有了更高的约束力。

中国的环保问题,最终解决还需要管理部门、媒体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既要让大家明白问题的重要性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更要从源头抓起,加强执法,严格监督,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