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热潮相伴而生 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

   日期:2015-07-06     评论:0    
核心提示:与“机器换人”热潮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浙江机器人产业。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浙江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巨大,本地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需迈过成本偏高、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落后、应用服务缺失这三道坎。

与“机器换人”热潮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浙江机器人产业。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浙江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巨大,本地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需迈过成本偏高、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落后、应用服务缺失这三道坎。

决意彻底告别过去低小散、传统落后的生产格局,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浙江制造业发力转型。在市场和政策双重红利之下,浙江正在掀起一股“机器换人”热潮。

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认为,“机器换人”实质是以装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核心是用先进技术装备替换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目的是加快改变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增长方式。”

与“机器换人”热潮相伴而生的,是一个新兴产业的兴起——浙江机器人产业。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浙江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巨大,本地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需迈过成本偏高、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落后、应用服务缺失这三道坎。

双重红利催热产业

我省的“机器换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政府“有形之手”强力推动。各地从财政、税收和融资等各个方面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实施企业“机器换人”。如杭州“对实施工厂物联网(“机器换人”的主要形式)项目的企业,将按照项目实际投入的25%给予资助”。

政府力推“机器换人”,是推动制造业升级换代乃至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企业来说,“机器换人”则出自现实需要。调查显示,2005年以来的9年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劳动报酬从每年14847元增加到每年41370元,年均增长15.8%,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国前列。

“机器换人”在浙江有多热?根据省经信委的调查,2013年,通过“机器换人”,我省减少普通劳动用工70万人;2014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工人数下降了8.6%,同比减少了61万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催发下,机器人产业迎来一波热潮。目前,杭州有30余家公司涉足工业机器人行业,包括国内领先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杭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杭州新松。

位于慈溪的宁波长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3年多来从汽车零配件向汽车等非标“量身定制”自动化机器人手装备转型,目前为福尔达、四维尔、上海大众等做配套。总经理徐长友介绍,“最近几年发展很快,2011年销售额400多万元,2014年销售额2000万元;今年预计同比翻番,其中自动化装备销售占比过半。”

2013年,浙江正式提出“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即未来五年每年实施5000个项目,投入5000亿投资,推进机器换人。虽然大中型企业普遍欢迎“机器换人”,但中小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业内人士称,浙江的制造业民营中小企业居多,对这一群体而言,投入资本进行“机器换人”,存在一次性 投入过大、成本回收期长,高成本投入和可能面临的高风险等障碍。

采访中,有中小制造企业负责人坦言,“机器换人,一年能收回成本就做,两年收回成本要考虑,3年就不换了。”2009年,杭州新松曾应浙江一家打火机生产厂家的要求,设计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以帮助其实现“机器换人”。最终,200万元的价格让这家企业的老板望而生畏。这家企业只愿意出一半的价钱,因为出的钱再多一点就不如人工划算了。

“现在是机器人成本较高,人力相对还较低,但是从趋势来看,随着研发的投入和技术的成熟,前者的成本是在不断降低的,后者却还在上升。”杭州新松总经理李正刚说,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浙江企业的生产成本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根据省经信委的统计,目前浙江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35.7%,机器设备联网率达到28.3%。重点企业加快“机器换人”之际,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我省制造企业所用的自动化设备,大部分来自国外,不仅价格高昂,还需要二次改装和调试。

浙江兆丰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无人生产线,是“兆丰”自己的研究院技术攻关的成果。即便如此,生产线的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基本都是进口。所幸,这条生产线的“大脑”以及部分零件,都经“兆丰”的研发人员重置和改装。董事长孔爱祥说,“如果我全部用别人的东西,这套设备卖给我最起码要1亿元,以后还得跟着他走。这套设备买来时值3000万元,后期系统是我们自己研发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有“兆丰”那样的实力。对于起步时间并不长的浙江机器人产业而言,缺乏核心零部件技术是“硬伤”,涉足机器人产业的企业做集成系统的较多,即利用上游零部件,设计机器人结构和控制箱,制造标准机器人。

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驱动下,还是有不少浙企迎难而上,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全电脑横机在传统纺织服装行业“机器换人”潮中赢得大商机,10年时间年销售从数百万元跳跃到数十亿元。2013年12月,“慈星股份”发布公告称进入机器人产业,进行高端机器人项目的开发。

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承担国家重点科技863项目的慈兴、中大合作团队经市场调研发现,我国工业机器人对核心精密减速器的新增需求量成倍增长,另外对于保有工业机器人的维修保养也需要大量的精密减速器。然而全球75%的精密减速器市场由两家日本厂商垄断,实现精密减速器的国产化迫在眉睫。

“中大力德”在为期两年的攻关中,项目组引进日方两位高端专家,一举攻克了该项核心技术难关,成功开发了关节机器人减速器。目前,其“机械手”所需齿轮、摆线、曲轴、精密轴承,除精密轴承外,全部自主制造。“中国制造企业对新的制造工艺需求、产品制造需求都非常强烈,这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强大的推动力。”企业负责人说。

应用尚需“私人定制”

对很多中小制造企业而言,机器人买回来了,“机器换人”才是刚刚开始。会不会用,这是一个问题。

温州一家鞋企购进数台机器人,装配了一台自动流水线,完成一笔订单后操作人员便束手无策了。原来,整个生产线的“大脑”,也就是机器人的程序都是为某一种款式事先设定好的,只能做一种款式。而该鞋企的订单品类繁多,生产品类时常需要变换,对机器人公司而言,这个工作量不小。

这反映了当下机器人应用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杭州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工厂进行自动化改造的时候,一般都要签订保密协议。而且即使是同行业的工厂,需要的机器人也都不完全相同,几乎每家企业的软件都需要重新做。“机器人安装到工厂很简单,但要让机器人有效运转,还需要服务企业的‘私人定制’。”

省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朱世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换人”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提升、管理方式的转变、人员的提升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他说,“机器换人”并不就是用机器人换人,而是以适用的机械设备替换人的劳动,机器人只是其中的设备之一。“不必过度迷信国外设备,设备要强调‘适用 适度的柔性’,应综合考虑性能、成本、维护等因素。”

记者了解到,省经信委专门成立了22个省级“机器换人”专家指导组,公布了两批次共20多家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公司名单。据悉,这些公司是各类专业从事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研发与生产,或针对某一领域、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和装备等研究、咨询、优化服务的专业工程服务公司。

专家指出,机器人是一个产业链,要有前端的马达、伺服,核心的减速器,后端也要跟上。机器人的后端应用让生产企业头疼的是,找不到下游做集成的合作伙伴,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软件、硬件、工艺等。

在慈溪,由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已经形成了一条机器人产业链。宁波江宸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是汽车零部件、轴承自动化装配检测生产设备生产商,其在宁波更大轴承有限公司实施全流程、数据化、自动化轴承生产线项目,成为宁波市成套装备自动化示范项目。

“江宸”通过制造外包,让20多家企业为其配套,其中慈溪企业7至8家,主要为自动化相关配件的代理采购及精密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未来将扶持更多的慈溪本土企业加入到高端装备制造这个产业链中。“江宸”去年销售额9000万元,今年预计1.5亿至1.8亿元。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