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北斗民航应用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会议明确,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可以率先在通用航空领域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
民航局飞标司、适航司、空管办、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直升机公司等参加会议,并针对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整体情况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监视、搜索、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会议上指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及星基增强等功能,在民用航空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特别是在航空器监视、民航搜索和救援领域有着独特优势。
由于通用航空飞行运行灵活,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可以率先在通用航空领域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以通用航空为试点开展数据搜集和经验积累,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覆盖全球,进而逐步推广至运输航空领域。
据悉,目前我国民航正在推广的基于性能的导航(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卫星着陆系统(GLS)等航行新技术,都离不开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2年和2013年引发的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都提到,大力推广新一代空管系统,加强空管通信、导航、监视能力及气象、情报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北斗卫星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应用。
自2011年以来,在民航西北管理局的组织下,西安直升机公司研制开发了基于北斗卫星的通用航空监控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将飞行过程中实时定位的信息传送给监控指挥中心,监控指挥中心与飞行器之间可通过短信互发指令,实现航空器的实时监控与即时通信。目前,该系统已在思茅、兰州、榆林、根河等机场进行了多次验证飞行。
根据UCS Satellite Database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月31日,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达1265颗。美国、俄罗斯、中国在轨卫星数分别为528颗、131颗、 132颗,占比分别为41.74%,10.36%,10.43%。尽管从卫星数量来看,美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但是从卫星增长趋势来看,美国在全球的占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预计未来5年,中国还将发射至少120颗卫星,包括通信卫星20颗左右、遥感卫星70颗左右、导航卫星30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