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制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因为在中国,制造业中高端标准欠缺,而中低端又需求过剩,这不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吗?这是“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上最大的尴尬。
在世界各地,包括美欧发达国家,“中国制造”深入千家万户,牢牢占据了各个生活场所,诸如厨房、客厅、卫生间、卧室,无所不至。虽然“中国制造”对于世界来说非常的重要,但它并没有得到世界的尊重。
有记者专门在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福建等地走访,结果发现,“中国制造”廉价低质形象并没有根本改变,价值提升速度低于成本提升速度,工匠精神和实业精神欠缺……我国制造业正遭遇“成长的烦恼”,技术、标准、结构更方面都还需要完善。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设计创造强国。
目前中国制造已占全球制造的20%以上,但多数中国制造企业自主设计创新能力较弱,多以代工和跟踪模仿为主,制造服务的附加值低,仍处于全球制造产业的中低端;高端数控机床、集成电路、民航客机、航空发动机、科学医疗仪器、高端基础关键零部件等仍严重依赖进口;中国自主设计创新并引领世界的重要产品、制造装备、经营服务模式少,因自主创新设计创造的国际著名品牌、享誉国际的著名企业也少。
这时候,你可能会反驳,中国高铁都已经走向世界了。确实,我们无法也不能否定这个事实。虽然高铁、输电、发电等都显示出我国制造业巨大的创新能力,但一些关键装备的核心技术至今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与国外有较大差距。
创新设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最大“短板”。其实说来说去,最根本问题的问题最终还是归结于一点,就是创新。
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时强调的一样,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当前“中国制造”仍然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下游,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下,中国企业更加重视产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迈向中高端发展步伐加快。
虽然这几年我国在努力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技术创新与研发一直是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如果未来我们在技术创新与研发上依然赶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没有竞争优势的话,创新驱动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自然也只能够充当配角。
让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指导性方向,有四大核心关键:
首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科技资源,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的核心、关键以及共性技术进行攻关,通过创新链驱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围绕传统优势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条,以创新链为引导,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传统企业集聚优势资源加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其次,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是布局高端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坚实,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蛟龙”载人深潜器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企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三,应坚持标准先行,把制订智能制造标准化作为智能制造的优先领域。把握智能制造发展特点和规律,整合国内标准化资源,借鉴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以及美国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标准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组织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
第四,应通过“制造+服务”提升价值链控制力。当前,制造业服务化是我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也是提升价值链控制力的焦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应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通过“服务”和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升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制造业服务化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为其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