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不是中国工业4.0

   日期:2015-06-18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首席专家蒋明炜。

《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制造2025》,《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首席专家蒋明炜。

蒋明炜指出,《中国制造2025》是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总体规划,它对中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很好的补充,为两化融合设计了更加完整的方案。但是《中国制造2025》不是中国的工业4.0,它和德国工业4.0的方向一致,却又有所不同。首先《中国制造2025》考虑了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德国相比我国工业落后很多,需要补工业化的课。中国工业发展不平衡,所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强化工业基础,即加强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另外,《中国制造2025》和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不是矛盾、替代的关系,而是一个整体。《中国制造 2025》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主线是两化融合,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指标表明努力的方向,不能用作统一衡量

蒋明炜谈到,关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定量指标,不少业内人士感到难以理解,难以达到目标。他表示,制造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行业本身特性千差万别,用一个指标来衡量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一定会产生异议,也是不现实的。

《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这个指标就会产生异议。以石油化工行业为例。石油化工本身自动化水平很高,从原油进厂到分化、裂化出各种石油产品,其炼化厂自动化程度很高。如果要求这些厂到 2020年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等等,几乎不可能实现。而且,随着汽油产品的环保指标逐步提高,使得生产同样吨数的油品工厂的生产成本反而会增加,将运营成本下降就更加困难,所以用这2个指标考察炼化厂不可能做到。

关于创新能力指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到2020年是1.26%,2025年达到 1.68%,这个数据只能是平均数。对高科技企业而言,现在他们的研发经费比重就已经比这些数据高很多。但是对于代工企业,例如组装工厂,他们不需要很多研发资金,最多是在制造工艺上投入研发经费,所有产品环节不需要投入研发,这些指标对他们来说就过高了。

关于两化融合指标,《中国制造2025》提出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到2020年是72%,到2025年是84%,现在装备制造业CAD普及率已经是100%,这个指标设定得就低了。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达到50%,到2025年达到64%。关键工序数控化和加工工种、生产批量有很大关系。比如专业的叶片制造厂,全部流程的工艺数控普及率是90%以上;但是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工厂,在机械加工环节可能需要数控化,但是在铆焊、铸造、组装环节,数控化并不是唯一选择,首先数控化、机器替人的投资成本大,其次在这些环节投入机器人组装线的性价比较低,所以要求这些环节一定要实现数控化,实际难度很大。

蒋明炜认为,这些指标只是制造业的平均指标,它们没有区分不同行业和工种,也没有区分加工生产的批量,只是指出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制造企业需要脚踏实地开启智能化进程

目前我国整体的两化融合情况不容乐观。《2014中国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报告》显示,在所有调查的两万多家企业中,两化融合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占到35.3%,处于单项应用阶段的企业占到47.4%,大部分企业仍处在单项应用阶段。处于综合集成阶段的企业占到14.2%,真正实现集成创新的企业只占3.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两化融合的真实情况是非常严峻的,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产能过剩、生产不饱满、经济下行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扭转两化融合水平整体较低的局面,很困难,任务很艰巨。

蒋明炜指出,需要看到,无论是设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还是制造信息化,都需要花钱。制造信息化包括引进智能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柔性生产装备和生产系统,涉及大量硬件投资,花的钱更多。对于企业来说是,资金是很大挑战,缺钱是制造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另外,研发智能化、产品智能化、制造管理智能化首先需要人才,中国虽然并不缺少人才,但是工厂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吸引适合的人才,就会出现人才荒。缺资金、缺人才的问题困扰当前的制造企业。

“我们不能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但是企业仍有方方面面的问题,要走出困境迎接挑战,任务十分艰巨。”他说。

实现智能制造是个长远的过程。蒋明炜告诉记者,整体上看,对于智能制造,企业一定要结合“十三五”规划做好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国制造2025》是长远的规划,企业规划也是如此,需要围绕这个方向来做长远规划。不过,企业需要了解、清楚自己的目标和短板,设计研发智能、产品智能、经营智能、制造智能这些目标并不需要同时达到,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两个或两三个目标来做。例如,如果企业认为产品智能化是自己的最大目标,那么企业可以围绕这个目标来做,并不是说一定要有智能装备才能做出智能产品,实际上企业有各种办法,即使装备不智能,也能做出智能产品。

总体上说,企业要做好长远努力的打算,智能工厂不是5年、10年就能建成的,制造企业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做智能化。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