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 机器换人热潮迅速蔓延

   日期:2015-06-15     评论:0    
核心提示: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在巨大市场需求背后,很多国外机器人企业也早已觊觎这块“大蛋糕”,面对国产机器人和国际工业机器人同台比拼,市场生存状态将会怎样?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我国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在巨大市场需求背后,很多国外机器人企业也早已觊觎这块“大蛋糕”,面对国产机器人和国际工业机器人同台比拼,市场生存状态将会怎样?

机器人:土洋大战

“保守估计,一天就有七八家有意向的企业过来咨询机器人业务。”6月5日,在东莞的机械联盟展览会上,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数控”)华南区销售经理胡海峰发现,比起往年,想购买工业机器人的企业骤然增多,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东莞、中山、惠州等地的中小企业,“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与他有一样感受的还有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迅达”)企划主管林浩龙,“以前我们的客户人群主要是大企业,现在佛山很多中小企业也过来询问。去年引进一两台试验,效果不错,今年就想整条线甚至整个厂都进行升级。”

像广州数控和利迅达一样的本土机器人企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从广东省级层面到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无不依据各自产业规划推出了相应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新政。

事实上,珠三角传统制造业背后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早就成为国外机器人企业觊觎已久的“大蛋糕”:被称为国际工业机器人企业“四大家族”的瑞士ABB、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和日本发那科纷纷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进驻广东。

国产机器人和国际工业机器人同台比拼,市场生存状态究竟怎样?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被抢占的市场

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000台,但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000台,占比还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机器人。

“我们买的是国产设备,主要还是出于大幅降低成本的考虑。”深圳市祥顺鑫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的张颖鸿说。这位90后的小老板在今年1月花费160多万元,为自家的工厂买进十台国产的自动化装备,成为深圳压铸行业里首批“机器换人”的中小企业之一。

早些年,一套自动化设备要卖到三四十万元,现在更高配的同款产品,售价只有十来万元,机器成本降了一大半。张颖鸿说,10台机器为公司节省了近1/3的人力。“机器人的产能和良品率超乎想象的好,两个月我们就摊平了购买机器的投入”。

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000台,其中中国本土供应商的销量仅为16000台,占比还不到30%,且主要集中在中低端机器人。

“和国外机器人产业数十年的积淀相比,国产机器人根本就还没站稳脚跟。”广州数控高级工程师李伯基举例说,2013年,国外机器人在中国市场销售超过 2.7万台,而国产的六轴关节机器人仅仅销售了2100台。“国产机器人和国外机器人根本还谈不上竞争,全是老外的天下。”

随着进口设备不断降价,采购国产设备并没有明显价格优势,加上进口设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当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上,主要是日欧的机器人企业在唱主角。日前,东莞打造首家“无人工厂”项目,其采用的软件系统就来自日本机器人巨头发那科公司。

与此同时,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在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成熟的汽车领域为例,大部分国内整车厂的生产车间早已被“四大家族”所垄断。“我们去广州本田参观,他们用的国外的机器人,50多秒就能生产一辆汽车。”李伯基强调说,“我们早上进厂,中午出来的时候已经生产了2000多辆车。”在对精密度、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生产当中,国产机器人现有的技术水平确实和国外的比仍有较大差距,“汽车、电子这样的大市场还是国外机器人的天下,国产机器人企业很难打得进去。”  

盼突围的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四大核心技术、高精密生产线为国外企业垄断,国产机器人生产正努力进行技术“突围”。

撇除国外机器人企业的外部影响,对国产机器人企业自身而言,发展最大的制约在哪儿?在采访中,多家核心零部件和本体研发企业负责人纷纷向记者指出:核心技术没有突破。

在广州数控,高级工程师李伯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机械本体及控制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减速器四大核心功能零部件组成,其中机械本体占总成本的10%,控制器、伺服驱动、伺服电机三者共占60%,减速器占30%。这意味着,如果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90%的成本将掌握在国外机器人厂商手上。

他随手在纸上圈出来:“本体10%,可控;控制器、驱动、电机60%,可控;减速器30%,部分可控。也就是说,目前广州数控机器人可控的成本在70%以上。”

在“减速器”三个字下面,李伯基重重划了几条线。“如果一台机器人成本10万元,减速器这块就占了3万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国产机器人的整体价格很难降下来。”

事实上,经过多年技术攻关,广州数控已自主研发出多个规格型号的精密减速器,并在自己研发的工业机器人上进行了测试应用,“但是在高端机器人领域上,这还远达不到生产要求。”

记者调查发现,在机器人四大关键零部件中,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固高科技、汇川技术等企业已经在控制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方面取得了突破,具有一定的自主研发核心竞争能力;但在减速器,尤其是占比70%以上的RV减速器研发方面,国产产品稳定性还不够。

对广州数控来说,研发减速器,还不仅仅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要真正明白机器人这个系统,就要更好地理解机器人本体的上下游,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做本体研发制造的企业。”

另一方面,生产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高精密生产线长期为国外企业所垄断。长远来看,国产机器人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零部件生产能力做支撑。

广州数控刚刚拿下一个世界500强的外资电动工具订单。李伯基认为,这意味着,国产机器人的质量和技术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可,“大的订单慢慢增加,国产机器人企业现在重要的是先把质量提上去,质量不行,数量上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

待培养的人才

一方面国内机器人市场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相应的研制和应用人才储备还未跟上,数量和质量都较匮乏。

对于产业链下游众多的机器人集成企业来说,最大的烦恼可能在于人才储备的不足。

“机器换人”热潮的迅速蔓延,打了劳动力市场一个措手不及:升级了生产线的企业大量需要更高技能、会操作机器的产业工人进行生产,而大批涌现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亦需要复合型的机器人专业人才参与研发、调试、维护。一时间,市场上机器人专业人才配备严重短缺。

“一直在招聘研发和技术人员,特别缺,招不来。”利迅达人力资源总监谢其峰对记者说,这个仅有200多人的集成应用公司,有接近70%的人员负责机器人技术研发、调试,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

和利迅达相比,拥有30多个员工的广州意弋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意弋力”)只是一个小型的集成应用企业,CEO郭仁瀚也在为人才焦虑。他说,机器人这个行业的性质决定了其门槛必然不会很低,如果没有一定的研发成果和专利,可能吸引不到好的机器人相关人才。

市场则有更为直接的反馈,广工大研究院院长杨海东指出,当前大部分有“机器换人”需求的企业,都着眼于整线甚至整厂的自动化改造。但是对大多系统集成商来说,对整线整厂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能力还比较弱,系统集成商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但应用研发、设计、维护、操作方面的人才大量缺口。

据不完全统计,一台机器人需要3到5名相关的操作维护和集成应用人才。然而,一方面国内机器人市场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另一方面相应的研制和应用人才储备跟不上,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匮乏。

据悉,目前广东省各地政府已陆续针对企业普遍关注的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以佛山为例,在人才支撑方面,佛山市支持机器人企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采用合作培养、实训培养、订单式培养、高级培训班的方式,加速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对此,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凌琳认为,政府一方面要鼓励市场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储备和政策扶持,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包括引进国外一些高新科技企业进行合作或技术交流,真正刺激国内的研发、应用能力。

“农村包围城市”

珠三角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产业群,国产机器人企业拥有本土优势,更了解行业应用需求,能为特定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未来3年内,中国从事机器人本体研究、应用的企业,存活率不超5%!”在早前一个行业内部座谈会上,郭仁瀚,这位从事机器人集成应用十余年的从业者曾发出这样警告,一时间引起舆论哗然。

郭仁瀚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大量中小机器人企业良莠不齐,扎堆中低端的集成应用,缺少核心技术和突破创新,很难进入到国内的一线市场。他判断,未来3年内,机器人行业将迎来数轮激烈的兼并和行业洗牌过程。

而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秘书长陈永刚担忧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过热可能会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他指出,顶层设计已落地,但怎样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议价能力,避免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哄而上抢夺资源,考验着国产机器人企业和政府的智慧。

前有国际巨头的市场和技术双重挤压,后有国内同行重复建设、同质竞争,国产机器人企业如何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对此,广州数控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敏佳提出:坚持自主研发、做好技术服务,“农村包围城市”。

李伯基解释,这里的“城市”不是真正的城市,指的是汽车、电子、家电等机器人应用比较成熟的领域,国外机器人品牌在这些领域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农村”则指的是外围市场,国产机器人可以在一些中低端的市场寻求突破,先把口碑打响。

“我们现在接的很多单,都是一些散客,不太熟悉这些新事物,各种要求也很多。”李伯基说,这些个性化强、成本高且利润空间微薄的市场,就是国外机器人企业不轻易涉足的“农村”。“农村包围城市”的核心,就是国产机器人在把技术和可靠性做深做细、把技术服务做成特色竞争优势之后,从强势同行无暇顾及、尚待开发的行业和领域做起,做成自己的独特优势。

事实上,珠三角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产业群,国产机器人企业拥有本土优势,更了解行业应用需求,能为特定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在卫浴喷涂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佛山市新鹏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就坚持了定制的理念,为企业提供具体合适的整线自动化生产集成系统。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设计的解决方案都是根据具体的工种、岗位量身定制的,目前已经拥有箭牌、新明珠、东鹏等一批客户,公司2013年成立,去年的产值就达到了3000万元。

而与其他扎堆涌入机械手领域的同行不同,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腾”)一开始便瞄准了机械“脚”,专注做无人搬运车。而在这一细分领域,国外公司并没有给予太多重视。如今,嘉腾的生产量从最初的年产几百台增加到去年的2000台。据介绍,去年嘉腾产值是80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翻一番,争取实现1.6亿元。未来,嘉腾还计划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向智能仓储、智能分解发力。

在嘉腾副总裁陈洪波看来,“国产机器人企业现在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发展,务实地去做一些研发、研究这个市场,寻找合适的细分市场。”他说,“但是做大做强,归根结底还需要人才的支持。”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