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 成本成最大问题

   日期:2015-06-03     评论:0    
核心提示:人工成本急剧攀升,挤占了制造业原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机器换人”成为东莞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升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现如今“机器换人”已经在国内大刀阔斧的开展开来了。但是“机器换人”真的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吗?

人工成本急剧攀升,挤占了制造业原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机器换人”成为东莞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升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现如今“机器换人”已经在国内大刀阔斧的开展开来了。但是“机器换人”真的如人们想象的那么高大上吗?

机器换人在东莞大规模展开

自2014年起,东莞连续3年每年2亿元支持企业“机器换人”。截至2015年一季度,东莞经信部门已经收到“机器换人”专项资金有效申报项目505 个,总投资42.6亿元。根据初步统计,这些项目完工后,预计可减少用工超3万人,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12.5%,平均合格率从89.3%上升至 96.6%。

据了解,人工成本急剧攀升,挤占了制造业原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机器换人”成为东莞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提升的重要举措。

首先,从表面上看,“机器换人”最直接的作用在于缓解“用工荒”,减轻企业招工难的问题。通过应用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

其次,“机器人”能达到手工操作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一方面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使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成倍或数倍增加。同时,还能减少安全事故隐患,改善生产环境,节约了生产空间,最终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据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相关人士观察,目前东莞制造业企业所谓的“机器换人”,只是一种新提法,本质是“技改”,少部分企业应用物联网实现传统设备与智能机器人手臂的协作。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换人”,不是单纯地引进一条先进的的生产线,而是从一开始就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软件”,与生产线的硬件进行同步规划。“机器换人”的本质,不是像前两次工业革命那样简单地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工劳动,而是将先进的生产技术纳入到整套的生产管理体系中去,实现生产智能化、决策科学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机器换人”带给企业的不仅是“质变”,更是“智变”。信息时代基于大数据对制造业整个生产流程的再造以及向曲线两端的攀升,这才是“机器换人”给制造业带来的真正跨越。

机器换人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 成本成最大问题

“机器换人”虽然已经在国内大刀阔斧的开展着,但是依然有企业在纠结着。其中成本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很多企业的困扰。

据深圳市龙岗区祥顺鑫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祥顺鑫公司)的小老板张颖鸿初步算了一下,以一台机器3个工位,每位工人薪水4000元/月来算,机器换人后,一台机器只需要1名员工,这意味着,张颖鸿每台机器每月可以省下2/3的人工成本。

如此巨大的诱惑使得张颖鸿们都盯上了机器换人。但是,资金成为机器换人的主要考虑因素。

据了解,张家的工厂一次性买进10台自动化设备共耗费几十万元。1月份至今,工厂员工减少了1/3。

祥顺鑫公司机器换人进行得风生水起,但龙岗区压铸行业的3家龙头企业,却迟迟还没有动静。

张颖鸿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同行老大哥们迟迟未进行机器换人,主要是成本问题。“不像我们就十多台机器,他们都是四五十台的需求规模,如果全部换掉,需要考虑前期资金投入的问题。”“一套设备下来也要十几万元,一般的中小企业是很难承担的,”东莞市机器人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先生告诉记者。“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机器换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问题以及投入产出比问题,”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斯达)市场部区域经理刘旭涌给出了与其他行业内人士一致的观点。

拓斯达电商品牌总监徐双彪表示,虽然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可以申请补贴,但是企业需要一次性付款给机器人制造企业,然后才能拿到补贴资金。一次性拿出全部货款对中小企业压力很大,所以很多企业宁愿选择用1~2年向机器人厂商付清费用,而不愿申请补贴。

另外,据他透露,由于机器换人补贴政策的漏洞,导致部分用了机械手或者机器人的企业没得到补贴,没采用的反而拿到了补贴。“因为政策说的是‘机器换人’而不是‘机器人换人’,也不是‘机械手换人’。一些企业会利用这个漏洞,上一些机器设备,就去申请补贴。”

除了成本问题以外,机器代替人工,工人安排问题以及有些行业机器换人难度大等问题同样困扰着很多企业。伯朗特董事长尹荣造表示:“中国制造业升级需要面临的现实是中小企业占比高达80%,机器换人不是媒体宣扬的那么高大上,我们要看到我们的市场根基在哪里。”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