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时代瞄准环保、农机和金融等产业

   日期:2015-05-29     评论:0    
核心提示:“工业4.0时代,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传统的工程机械版块,我们将通过信息化的武装完善从产品研发、订单管理到产品生产、售后服务以及客户管理与产 品监控的全流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互联网+”的迭代精神。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种互联网的精神植根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我宣布,中联重科天津环卫机械项目交车仪式正式启动。”5月28日上午,随着中联重科高级总裁张建国的一声令下,205辆由中联重科制造的洗扫环卫车缓缓驶出中联重科长沙麓谷第二工业园,奔赴天津的18个区县,为天津的PM2.5“降压”。

实际上,这是公司全面转型中,环境产业快速发展的一角。中联重科副总裁、环境产业公司总经理陈培亮在接受三湘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工业4.0时代,中联重科正不断转型创新,实现传统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和农业机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环卫板块国内市场拔得头筹

2015年5月28日,中联重科1.1亿元环卫机械大单在其麓谷第二工业园举行,作为中联重科明星产品的205台道路洗扫设备,相继开往天津18个区县,为建设美丽天津和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做贡献。

而就在几天之前,中联重科北京分公司也斩获了2500万元环保大单,37台套中联重科制造的扫路车、洗扫车,也将于不久之后活跃到北京的大街小巷。

其实,这只是中联重科环卫版块崛起的一角。早在2012年甚至更早前,中联重科便看到环境产业的千亿市场规模,布局战略转型。2014年初,为环境产业公司全新打造的中联重科麓谷第二工业园全面投入使用,中联重科的环境产业借势腾飞的号角正式吹响。

作为工程机械巨头的中联重科,也是环境产业研究的前沿阵地。

中联重科副总裁、环境产业公司总经理陈培亮介绍,中联重科已经成功完成了包括垃圾分选设备、中大型垃圾站、餐厨垃圾等垃圾处理设备产品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化落地。

“我们研发的不扬尘的洗扫车,在北方市场反响极好,该款产品今年一个季度的销量就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水平”,据陈培亮介绍,目前公司正针对山西煤炭行业转型制定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方案。“如果合作成功,这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此外,经过改良升级的抑尘车,可实现喷射水雾至70到80米范围,有效解决城市扬尘问题,并可降低PM2.5浓度。而中联重科的明星产品——全新水循环洗扫车、纯电动扫路车和纯电动道路养护车等都已在国内市场销售中占据领先优势。

瞄准环境产业大市场

事实上,上述创新只是该公司环境产业快速发展的冰山一角。中联重科也正积极拓展环境产业链,布局垃圾分选压缩及转运等领域,这也是中联重科在战略上将环卫机械提升为环境产业的重要原因。

中联重科环境产业公司总经理陈培亮介绍,中联重科环境产业主要聚焦于两条主线,一是城市生活垃圾(固废垃圾)收集、分选压缩、转运及最终处理设备的研发制造;二是餐厨垃圾回收和资源再利用设备的研发完善。

目前,中联重科在这两条主线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餐厨垃圾处理设备为例,中联重科在长沙试点并投入运行的餐厨垃圾回收再利用项目在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 水平,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在另一个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中联重科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可替代污水处理工程的高浓度污水处理车,让污水处理从工程化走向了工 厂设备化,从固定化走向了移动化,大大降低了国内中小型污水处理的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

而关于公司未来对环境产业的构想,陈培亮表示,公司将寻求环境治理整体工艺、生化厌氧等方面优势互补的企业,以此完善公司的环境产业规划和运营能力。

战略转型: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见微知著,从公司对环境产业的聚焦,能看到一个优秀企业在面临行业困局之时,所展示出的前瞻性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

瞄准农机机械市场就是源于对国家政策的超常嗅觉,这在以前的工程机械领域就体现的颇为淋漓尽致。公司董事长詹纯新近期曾直言,以土地流转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必将为农机行业的发展释放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环境产业到农业机械,再到金融服务,中联重科的战略转型一步步成功落地,“跨界”发展新形象不断刷新。

正如陈培亮所言,中联重科正由单一的工程机械企业已转型为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金融服务等多位一体的装备制造企业。“传统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也认为,环境产业、农业机械等板块都是拥有千亿规模的大市场,能够帮助企业避免工程机械行业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使中联重科再上一个新台阶。

谈创新:互联网+和“工匠”精神其发力

张建国表示,要使公司再上一个新台阶,领导层的战略布局很重要。但公司的理念创新与文化传承同样不能忽视。

“工业4.0时代,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传统的工程机械版块,我们将通过信息化的武装完善从产品研发、订单管理到产品生产、售后服务以及客户管理与产 品监控的全流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互联网+”的迭代精神。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种互联网的精神植根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

陈培亮强表示,对于一个从研发起家的工程机械企业而言,传承比不可少。而这就是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所倡导的“工匠”精神。

“我们平常经常说德国制造、日本制造,其实就是一种对当地工人的技艺的认知”,这就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工匠精神”。

不过,张建国强调,互联网+的迭代理念与工匠精神并不矛盾,“这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传承与创新”。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