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之前,在国际民航、海事、移动通信、通用数据格式等领域,以美国GPS技术为核心的一整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应用产业链和相关工业体系也趋向成熟。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相关标准则是一片空白,北斗应用产业链和相关的工业体系相当薄弱,很多方面甚至于也是一片空白。在国内,存在着少数零散的GPS应用标准和北斗一号应用标准,北斗系统建设、运行和应用标准依然是一片空白,产品研制和应用、测试检定等一线实际需求十分迫切。随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系统建设,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国际和国内标准化工作的进度和力度。以下是中国测控网新闻团队从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得到的最新资讯,希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化之路引起更多业内人士的支持与关注。
国际标准化:多项标准填补空白
在国际标准方面,近年来,相关部门全面梳理了国际民航、国际海事、移动通信、通用数据格式等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系,制定了北斗进入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国际海事领域,2012年11月,我方参加了IMO(国际海事组织)会议,首次提交《关于北斗应用于国际海事领域的议题》提案。2014年,首个北斗国际标准通过国际海事组织批准,北斗系统正式成为IMO认可的全球第三个卫星导航系统。
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截至目前,北斗已经获得批准的国际标准共计20个。其中3GPP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北斗定位技术标准14项;3GPP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北斗定位性能标准3项;3GPP2、CDMA2000移动通信领域中北斗定位技术标准2项;3GPP2、CDMA2000移动通信领域中北斗定位性能标准1项。
在国际民航领域,2011年11月,ICAO理事会在第192号会议决议行动中明确“制定标准和建议措施(SARPS),支持将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纳入全球框架。”2011年10月5日,ICAO总部邀请了GPS、GLONASS、GALILEO、北斗四大GNSS星座系统在194次理事会会议期间报告系统发展情况,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首次在ICAO全面介绍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从2012年5月起,北斗持续赴ICAO参加每年两次的NSP(导航系统专家组)会议,持续推进北斗进入SARPS相关章节和条款的讨论和闭环,并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开始跟踪参与RTCA相关工作。通过国际SBAS互操作工作组(IWG)等平台,开展了未来国际双频多星座SBAS接口标准的设计与协调,北斗被列为增强对象之一。
在国际通用数据格式领域,已成立以韩绍伟为主席的北斗工作组,并在国内相应层面建立了工作组。RTCM、RINEX、NMEA等数据格式标准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过程中解决、还正在解决一些北斗应用重大技术问题。如NH码理解不一致问题,导致高精度接收机应用出现较大偏差,最后结果是TRIMBLE设备全面升级;IOD字段编制问题;北斗电文与GPS电文具体差异问题等。
截至目前,北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工作体系和技术队伍已经建立;工作领域研究和拓展已经全面展开;工作程序和内容已经明晰;一批国际标准已经填补空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局面已经完全打开。
国内标准化: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V1.0将发布
2014年4月28日,国家标准委和总装备部联合批复成立的全国北斗卫星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第一个军民共建的标准化技术组织,“两弹一星”元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任主任委员。北斗标委会委员共计48名,来自军民各单位,涵盖北斗建设与应用各个领域。
同年,北斗标委会发布国家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V1.0征求意见稿,涵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础标准、工程建设标准、运行维护标准、应用标准、军用特色标准5大类,合计571项标准内容。同时,向全国159家单位、48名委员发出207份征集意见函,并对反馈回来的151条意见进行逐条处理,负责采纳或解释。经专家评审及标委会审定之后,北斗卫星导航标准体系V1.0将会向社会全面发布并执行。
北斗标委会还牵头完成了首批专项标准制定和国家标准申报工作。在这之中,包含20项专项标准,8项申报国家标准,7项国家军用标准。2015年新论证的21项标准指南已经发布。
此外,北斗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基础产品核心指标体系和测试方法以及通用数据格式体系已经全面建立,北斗标准化工作程序也已经完成了固化,将严格按照申报、指南论证报批、建议书审查择优确定牵头单位、标准编制、三稿三审、批准出版发布、复审废止等七项程序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截至目前,北斗系统的国内标准化工作局面已经全部打开,正在进入规范有序的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