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23日,国际食品安全大会连续第六年在北京举行。该论坛由国际食品科技联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共同主办。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王明珠作大会主旨发言时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已经成为重要的食品安全交流平台,大会凝聚政府、行业和专家各方面的共识,对推动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会的国际食品界权威专家坦诚地对中国食品安全未来工作的重点与方向提出了建议。国际权威专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水平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但随着产业链建设的强化,各种隐性矛盾将更多地浮出水面,需一一面对并化解。
2015七星奖启动
大会开幕式上,以“诚信建设,抑恶扬善”为目标的第五届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奖(下称“七星奖”)、中国食品健康七星公约联盟(下称“七星联盟”)2015年活动启动。
七星奖由第一财经和艺康集团联合主办、中国食品科技学会支持。七星联盟创始于2011年,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食品界公益平台,七星联盟以推动食品产业变革、实现中国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命,集结政府、学会、企业、媒体和公众,致力于分享中国食品安全最佳实践案例,推动公众科普,促进行业交流。自创始以来,联盟已接受成员单位近50家,成为中国食品行业互动交流最重要的平台之一。
启动仪式上,中国食品科技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艺康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王铁、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云及联盟企业代表共同上台,展开“七星联盟公约”卷轴,共同承诺在“健康引领、组织完备、原料品控、工艺严格、员工自律、渠道管控、诚信负责”七个维度上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
本年度七星联盟活动主题是“新食界,新七星”,而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全新的组织架构——在大会期间召开了首次联盟常务理事会筹备会议。未来,理事会将成为联盟的决策性机构。
食品安全没有国界
随着全球食品贸易的不断增长和互联网、物流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产业链不断延展,加上信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都很可能演变成为国际性问题。
在大会上,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国际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帕特里克·沃尔(PatrickWall)说,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避免食品安全问题。解决问题本身是不够的,还要向公众去证明我们新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这就是风险沟通。要想重新塑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重建消费者对监管部门的信心,必须要有高度透明的强效风险管理及有效的风险交流方法。
国际食品微生物标准委员会主席马丁·科尔(MartinCole)也在会上表示:“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的环境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单凭一己之力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供应的快速全球化意味着我们餐桌上的食品可能来自全球的任何角落,因此食品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转基因需要继续科普
在大会上,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表示,对于食品安全,这几年中国政府用了各种办法,力度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应该说这几年管得相当不错,没有看到群体性的食品安全事件,不过目前仍然是非常严峻,任务很重。比如,土壤污染导致的问题。
此外,新闻媒体要跟监管部门、科学家进行有效沟通。否则会造成民众恐慌。陈章良说,比如,转基因在科学上是很易于理解的技术,却被妖魔化、神秘化了,导致国人紧张,“怎么跟老百姓讲都不信。”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和希拉里·克林顿的科技顾问、美国科学促进会前主席尼娜·费多罗夫(NInaFedoroff)以转基因为例讲述公众科普的重要作用时说,2014年全球已有28个国家的180万农民在4.88亿英亩(约合30亿亩)农田上种植经转基因技术处理的农作物。尽管科学界对转基因技术改良后的农作物安全已达成广泛的共识,且转基因农作物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应用,但关于转基因食品和饲料安全性的争论却仍在继续,有关转基因方面的公众科普工作有很长的路要走。
食安监管模式须改变
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产业链错综复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发生在食品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
如何解决食品产业链出现的问题呢?他说,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保障全产业链的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龙头企业要带动上游,这是最重要的,也要力所能及地带动下游。二是,增强政府监管必不可少。
这就要求从政府监管层面进行监管模式的革命性改变。陈君石说,中国现在是以抽样检测为主,既达不到目的,花费又高。必须改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的模式,从种植、养殖开始,全产业链无缝监管。不过,尽管政府上层已有所共识,但真正实施困难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