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开创能源新模式 助推能源产业升级

   日期:2015-03-27     评论:0    
核心提示: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产业革命,德国政府称其为“工业4.0”,美国工业界称其为“工业互联网”,但其根源都与“互联网+”相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在不同产业领域的重新整合与应用。

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概念。在能源领域应用“互联网+”,将开启能源发展新模式。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电子商务等领域健康发展。而在能源领域,“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全面融合将进一步助推能源产业升级。

一、“互联网+”概述与本质特征

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产业革命,德国政府称其为“工业4.0”,美国工业界称其为“工业互联网”,但其根源都与“互联网+”相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在不同产业领域的重新整合与应用。

近年来,以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异军突起,带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爆发增长。互联网极具创新性的思维、技术、应用等迅速向各领域渗透,与零售、金融、物流等行业深度融合,形成了诸多典型的“互联网+”雏形。“互联网+”本质特征就是网络互联、信息对称、数据驱动。

网络互联。通过渗透零售、金融等其他领域,互联网将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基础平台,广泛地承载着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主体及其消费、交易等行为,实现广泛连接、实时交互。

信息对称。海量数据的自由流动有效地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缩短了迂回、低效的生产链条,为生产与消费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数据驱动。基于“互联网+”平台,人类社会各项活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具有极高的潜在价值,通过深度挖掘、分析和处理,随时可被调用以促进生产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互联网+”引发的产业变革

“互联网+”和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领域创造新的生态。“互联网+”并不是各行业简单地向互联网扩展,而是将行业各环节进行“解构重组”。在此过程中,互联网突破了传统的工具属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将演变成为更广泛的基础设施,促成全社会范围内的产业互联。当前,互联网所引发的产业变革,主要集中在服务、零售、金融以及物流等多个行业。

互联网 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的改革路径不同于欧美等国家的从技术到产品再到服务的路径,而是先从技术较弱的环节——服务开始,经由产品再到技术。如目前的滴滴打车应用,颠覆了传统的线下打车服务模式,实现了车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互联网+零售业。互联网与零售业的结合催生了电子商务这一新生态,减少了商品的中间环节成本,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潜力,同时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大可能。以小米手机为例,通过网络直销模式,降低了手机的综合成本,为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的手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 极大地减小了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效应,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以余额宝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填补了小额理财的缺失市场,P2P等网贷平台的创新激活了传统的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互联网+物流。以往我国物流增长方式相对粗放,手持终端的开发、移动APP应用的不断成熟以及大数据的深入应用,使得物流企业内部运作实现信息同步,效率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未来,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也将持续扩大与加强,能源、医疗、教育、地产等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变革。

三、“互联网+”助推能源产业升级

在电力能源领域,电力传输网络是覆盖广泛的能源基础设施,本身具备物理性的网状结构,与互联网泛在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属性天然契合。“互联网+”作为电力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为电力能源行业在发展理念、服务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带来全新的视角,将引领智能电网发展成为具备“互联网+”特征的能源共享网络。

促进能源生产与消费热点互联,创新开放的能源供给体系。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电力传输网络可将传统集中式发电厂、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分布式的能源生产热点进行统一调度与监测。同时将住宅、楼宇、车辆等能源消费热点同步接入,实现能源生产与消费热点的互联。此外,能源消费者可自行建设分布式发电设施,在满足自用基础上对多余电能进行交易。未来,每个人都是电力能源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通过能源的分享、管理与互动,实现由能源消费者向能源供给与消费者的综合体转变。

打通能源与用户之间的双向通道,增强电网感知能力。以往,用户仅仅作为使用者,单纯而被动地接受电能。随着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向用户侧延伸,进一步完善用户与电网互动,用户可随时查询电能供给来源、周边电能需求、家电能源利用等情况,并对电能供给质量、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及节能服务等反馈,从而将单向被动用电方式,转向双向互动的模式。

推动能源数据全面流动,提升能源质量及服务。以广泛部署的智能电表、智能家居以及移动作业终端等为入口,通过先进的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实现对电力能源的海量数据采集与存储,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海量数据的筛选、分析及挖掘,促进极具价值的能源数据全面流动,为精准电能供给、优质电能服务提供可靠依据。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