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国制造2025”。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制造业资源消耗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规模大而不强,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战略选择。实现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我们应该如何着手、着力点在哪里?
制造业数字化意味着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3D打印等新制造方法与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合力,形成新的制造范式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相呼应,其背后的战略意义,我们要理性认识:中国制造2025,是我们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战略选择,这是由国情和世情决定的。
工业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环顾全球,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工业化以及由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这一进程将持续下去。对此,我们需要认清两个典型事实。其一,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意义极其巨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引领全球工业化版图发生巨大变化;工业是中国成为世界有影响力大国最重要的经济基础。2014年,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其增加值占世界的20.8%;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二,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大而不强,工业文明的路还没有走完;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警示我们,工业不可丢。
目前,中国工业正处在进军世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关键阶段。环顾全球,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达到高端制造业强国的地位。工业强国可分为两类:一是全面强势型,在整个工业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行业都具有强势地位和重要影响,如美国、德国、日本;二是局部强势型,如英国、法国、瑞士。中国的目标应是全面强势型工业强国。作为工业大国的中国能否成为工业强国,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工业强国,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的问题。
从“用机器生产产品”阶段迈向“用机器生产 机器”阶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竞争:中国企业同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外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竞争、多国股权的跨国公司的竞争,构成了制造业市场竞争的独特画面。这一局面背后,如何寻求突破,至关重要。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实践,制造业发展经历几个阶段:手工制造产品→用机器生产产品→用机器生产机器→出口机器。德国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表现优秀的微观基础在于其生产设备的出口。日本作为产业立国的典范,其核心在于机器设备和产业基础元器件的出口。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核心在于资本品生产,在于智能化高端设备制造。
我国制造业目前尚处于“用机器 人力生产产品”的阶段。制造业模式是,引进机器设备生产产品进而出口产品,而“用机器生产机器”的环节在境外。未来时期,我国制造业不仅要维持“用机器生产产品”的世界地位,更要谋求“用机器生产机器”。我们不能局限于某一产业微笑曲线的拓展,更要超越微笑曲线。当然,从“用机器生产产品”阶段迈向“用机器生产机器”阶段,实现机器设备大规模出口来替代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一趋势,必须了解和把握,不能犯战略性失误。
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对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工业化的理念。工业化的实质是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工业化理念的实质是工业精神:包含合作精神、契约精神、效率观念、质量意识、科学观和创新精神、持续发展观。欧美国家的工业文明,表面上源自发达的科学技术,内核则是工业精神的引领,重视理性,重视实业,重视科学与创新,提倡合理谋利和多边共赢。工业化的标志之一是产品的标准化,其背后是由一丝不苟的职业文化支撑的,包括:流程的标准化、劳动操作的标准化、使用工具的标准化、工作环境的标准化等。在培育产业运行标准的过程中,亟须培养工匠精神
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
我们需要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制造业的数字化革命,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制造业数字化意味着:智能软件、新材料、灵敏机器人、3D打印等新制造方法与基于网络的商业服务形成合力,形成新的制造范式:生产控制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制造、消费者反馈的一体化;制造系统的微型化;全生命周期产品的动态制造能力;知识型员工主导。目前美国再工业化,实质是重新创造出一种灵活、可由设计驱动的制造业模式,数字化技术、新材料、新制造方法是其核心。德国“工业 4.0”,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实现智能化制造和实时管理,生产模式由集中式控制向分布式生产转变,其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系统。未来时期,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
为此,需要确定两个重要领域。一是自动化设备与机器人产业。自动化是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可行方案。机器人和训练有素的人相结合,可缓解老龄化的影响。要大力发展3D打印设备,形成新型制造体系。未来制造模式是个性化制造,一个人就是一个制造工厂。要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我国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具有很大潜力。目前高性能的机器人主要被外国产品垄断。要有序发展家庭机器人。机器人产业的目标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机器人,就像智能手机和汽车一样。二是工业软件和芯片设计。工业 软件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研究的重要课题。软件将决定未来产品的几乎所有功能。能否拥有强大的工业软件,是未来取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因素。
全面启动广东制造业升级,强化制造业强省地位
以盘活存量和扩张增量相结合,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支撑”效应有机结合,强化制造业强省地位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重大装备制造业将得到优先发展。广东是制造业大省,而非制造业强省,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质量和加快发展的速度。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规划,广东必须以盘活存量和扩张增量相结合,全面启动新一轮制造业升级和提速发展,在持续创新基础上再造新的工业形态,引导资本回流工业部门,以制造业质量与效益的提升破解土地、能源约束,夯实制造业的基础和传统优势地位,谨防经济“提早空心化”。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引领”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支撑”效应有机结合,强化制造业强省地位,让广东经济在更高的平台上再度起飞。
广东制造业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
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GDP年均增长率在13%以上,其中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增长超过整体GDP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广东制造业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仍然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高。广东汽车制造业和其他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四大行业的利润率略高;但产值最大的两大主导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基本上处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产业盈利能力较低。同时,在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领域,广东在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电子通讯设备等细分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显示这些行业在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处于劣势地位,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不容乐观。
盘活存量,以挖潜改造作为近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
狠抓传统优势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重点加强对家电、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家具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实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采取竞争性安排方式集中我省挖潜改造专项资金支持一批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技术改造项目。
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制造业人力资本存量资源。对先进制造业的重大核心基础技术项目给予倾斜支持。立足于省内高端制造业技术需求,将引进与争夺顶尖人才作为广东高技术人才政策实施的“重中之重”。
推进民营资本有效配置,激活资本存量资源投向高端制造业领域。加快出台“广东民营资本准入实施细则和负面清单管理”,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一切“非禁行业”,特别是鼓励其进入高端制造业领域。定期发布制造业投资目录,以连续的产业政策重点扶持先进制造业,给民间资本发出“投资信号”。
扩张增量,以新产业、新项目、新空间为抓手,形成新的制造业增长点
推进省一级协调招商,重点引进制造业龙头企业,提前推进大型项目,集聚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产业布局的省级“顶层设计”和统一招商,以建立优势制造业集群为目标,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轨道 交通、航空装备等领域的知名跨国企业和国内500强的制造业龙头企业。对重点大型项目提前推进,根据重大项目配套产业链关联项目需要,优先安排用地和能耗指标,尽早发挥其对制造业的整体拉动作用。
发展绿色智能化产业,提升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黏合效应,形成新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模式。探索发展二、三产业“无缝式链接”的新型制造业形态,抓住智能制造发展的机遇,研发融合尖端科技及创新设计、供应链优化等智能服务的先进制造模式。依托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战略平台以及重大科技、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等绿色智能化制造业,并带动研发设计、质量检验、会展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升级。
以“二次创业”为突破口推动中小制造企业发展,打造新的市场主体。把推进中小制造企业“二次创业”作为广东制造业升级的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环境,推动新的市场主体形成。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创客空间发展,加强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对入驻基地的企业实行创业毕业制度,提供相关企业补助。
启动海洋经济区建设,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制造业新增长点。启动海洋经济区建设,通过科学围填海提供大规模的连片土地供给,形成联动的制造业产业园区,一方面,解决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土地和能源约束;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带动沿海工业带的转型升级,形成技术先进、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高端临海产业带,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中国制造2025”向管理模式提出新挑战
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与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形成一套世界公认有效的高水平管理模式“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是适应世界经济大势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要求的选择,也向中国管理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蕴含着高水平管理的要求
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与挑战,也是对中国管理模式的高水平要求。
制造强国与管理目标。我国之所以还只是个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原因有如核心技术、产权主体地位、企业组织能力、人力资本素质、产业支撑体系、人文社会基础等方面不足,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管理,包括管理者素质不高、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管理水平较低等。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与这样一个目标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有一套世界公认有效的高水平的管理模式。
创新驱动与创新管理。创新是驱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动力源泉。制造强国的创新不可能是单一的,势必是多领域的。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有高端创新、中低端创新;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计创新。除技术创新外,还有体制创新、管理文化创新等。我国在制造业重大核心技术创新、基础性创新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就要充分利用全球开放下的各种协同创新联盟、各种创新平台,增强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要发挥创新的驱动作用,就要有对创新的多领域、多层次管理。而且,管理好带有个性、风险、非凡特质的创新,其本身也需要管理创新。
智能转型与智能管理。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制造,集成着多种技术,体现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等在人机一体 化智能上的高度融合。我国的智能化制造总体不高同时存在多级并存特征,有具备一定基础的,如航空工业、电子信息工业、汽车工业等;有系统不配套的;有大量基础较差的。推进中国制造的智能转型分多个层次,有个逐步转型的过程,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智能管理,首先是制造业的数字化管理问题,包括管理软件的现场管理使用、企业管理模块的网络平台管理、智能过程管理等。
强化基础与基础问题管理。制造业从中低端跃升至中高端有一个基础面条件。比如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基础、关键材料的基础、先进工艺的基础、相关产业的支持体系等都是影响制造业能否上层次的要件。由于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位是从传统农业大国快速转变过来的,制造业基础先天不足。强化基础,既要加强制造业基础能力,又要对基础短板的补缺等。市场机制解决不了强化基础的战略任务,还需要管理机制。管理单靠企业不行,需要政府主导、产学研用联合组建共性基础研发平台。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的过程管理。制造业的绿色发展强调从制造的源头即材料、能源等抓起,节能减排;技术上,推广精密化、轻量化、绿色化等先进制造技术;生产流程上,推行生态化流程制造工艺,集成产品生产、能源转换、废弃物再利用等多种功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的战略任务,大大超越了以往的制造业边界甚至国界,具有前所未有的宽领域特征,也就提出了宽领域跨界管理与协调的要求。
全球开放条件下的管理模式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备受“重产品价格低廉、重外观改进、重销售业绩,而轻质量精进、轻管理提高、轻可持续性”思想的影响,我们对管理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以至于长期在低水平管理上重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管理主体边界模糊;管理结构不足;管理机制僵硬等。这种低水平管理显然无法适应“中国制造 2025”的内在要求,为此需深化改革,促进管理模式转型升级,构建新的管理体系。大致有如下几个要点:
理念:中国制造的效益追求与人文价值追求相统一。
升级目标是要建立与制造强国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端协同管理体系。开放环境下制造技术与产品市场的全球性互动,极大地冲击着制造业的边界,原先制造业壁垒已不再铁板一块,企业间互相进入的成本降低,跨界与综合的现象大大增多。智能转型期,转型包含着传统、现代、新兴、战略等多元并举,其中有传统制造的现代化,有对制造业结构性不足的补充与完善,也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培育。也因之而提出不同于以往的制造管理新含义和高端协同管理要求。管理的高端协同,融合发展,势所必然。
关键在增强主体的协同性。全球开放环境下,制造业链条越来越长,跨组织、跨行业管理范围越来越宽,极大地改变了原先的组织主体边界,而且其中的管理问题不是传统的管理所能实现的,也不是传统的行业协调所能达到的,而需要国家打破传统的行业管理界限,实行跨行业宽领域管理,作大跨度的管理协调。互联网已成为一种生产力引擎,正大范围地延伸、渗透到制造业各个领域,企业为获得网络经济性,打破组织主体边界,将研发、采购、生产、服务、营销和管理过程越来越多地链接到网络中,使管理体制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深刻地改变着制造方式、流程与制造业结构。这要求在增强组织主体的协同性的同时注重实体管理与虚拟网络管理的协同。 加强平台管理。全球开放和互联网条件下的制造强国,需要建设和利用许多平台。如弥补基础、核心技术创新不足而组建的各种协同创新平台;推进智能制造而建立的智能制造示 范平台;强化基础,需要产学研用联合组建共性基础研发平台。
制造业人力资本的管理。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制造人才的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从政府激励转化为人们的现实行动。制造业人力资本是多层次的,有制造业领军型人才,也要有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