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倡议书》的发布,“北斗”民用提速汽车智能化加快破局。千亿级车载市场的兴起,也为智能汽车、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突破打下基础。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普及北斗的深远意义不止于千亿元级规模的车载导航系统终端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利益再分配,更将全面促进我国汽车消费电子和汽车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未来智能汽车、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打下大数据基础。
2015年1月2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战略峰会,并发出了《中国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倡议书》。1月27 日,新闻联播对北斗产业聚焦报道,资本市场的相关概念股闻风而涨,这或许是我国民用车辆即将普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结GPS一家独大局面的开端。
对于汽车产业而言,普及北斗的深远意义不止于千亿元级规模的车载导航系统终端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利益再分配,更将全面促进我国汽车消费电子和汽车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未来智能汽车、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打下大数据基础。
起步晚市场大 GPS一家独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同时,北斗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一样,也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自2002年起步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增速。2003年,我国卫星导航市场的规模不过40亿元,随着我国42项“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重大专项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实施,市场规模和需求迅速扩大。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已经达到787.3亿元,1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左右。有分析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卫星导航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人民币。
这么大一块蛋糕,国家当然不会视而不见。
早在2012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开始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到2013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召开,并正式发布了《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规范(1.0版)》和《北斗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2.0 版)》两个系统文件。2014年11月23日,国际海事组织海上安全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认可的航行安全通函,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成为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取得面向海事应用的国际合法地位。
虽然自2012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市场已推出多款支持北斗导航定位的车载电子产品,包括智能后视镜、车载导航仪、行车视频记录仪、汽车定位跟踪器、安全驾驶预警器等,但由于模组价格居高不下,一直未能在民用汽车市场广泛应用,而是集中在军事、海洋渔业、气象监测和灾害救援等专业领域。
2013年1月4日,交通部选择商用车市场作为北斗导航民用化的第一个突破口,下发了《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天津、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宁夏、陕西、贵州9个示范省市的大客车、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在更新车载终端时,应安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所有新进入运输市场的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应加装北斗兼容车载终端。同时,自2013年6月1日起,所有新进入示范省份运输市场的“两客一危”车辆及重型载货汽车和半挂牵引车如果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
尽管有政府部门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推广,起步较晚的北斗导航目前在汽车市场还是难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巨头——美国GPS抗衡。据悉,GPS导航系统在我国民用汽车市场占据了超过95%的份额,而中国已经推广的北斗终端85%以上都被交通运输行业所采购。
技术平分秋色 价格制约普及
实际上,相较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美国GPS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导航在技术和定位精度上并不逊色。
如果硬要说差别,那就是两者的定位原理和用户容量不同。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由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提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而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
平心而论,北斗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在于,北斗导航可提供全球其它三大导航系统没有的双向精度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这意味着在其它联系方式失效的时候,用户还可以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发送信息,对于远洋航行、灾害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简单来说,就是用户既可接收又可发射信号。
但凡事总有两面性,这种双向通信也带来了两点不足。一方面,用户在定位的同时失去了无线电隐蔽性,当然这主要对军事上的利用有所不利,民用汽车没有这层担心;另一方面,由于要向外发送信息,北斗导航的设备就必须包含发射机,因此在体积、重量、功耗和价格方面都有所增加。
然而正是北斗导航系统本身特性与缺少规模化产业导致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其在民用汽车市场的普及。在今年以前,市场销售的北斗导航模组平均价格为50元左右,较GPS模组价格高出近一倍。
2014年年底,长期制约北斗导航民用应用推广的模组价格瓶颈宣告突破。中电港旗下中电国际卫星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生产出与单GPS模组同等价格水平的北斗兼容型卫星导航模组——北斗卫星系列模组,其售价低于30元人民币,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该模组实现了高工艺、高性能、低功耗、低价格,它的出现,为我国步入北斗系统普及应用时代奠定了基础。
产业联动发展 推广意义深远
价格瓶颈的打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迅速响应,发出了《中国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倡议书》,号召产业链上下游行动起来,以北斗系统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信息为基础,融合多种信息技术,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汽车信息服务大数据平台,多渠道普及推广能便捷安全接入平台的智能终端产品。
在日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战略峰会上,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中国车联网联盟和中汽协会信息服务委员会代表分别围绕汽车产业普及北斗的产业方向、发展思路、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做了主题报告。上汽集团、东风汽车、北汽集团、人保车险、路畅科技、中国电信等企业代表从整车制造、汽车保险、汽车电子和电信运营环节,提出了推进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的对策和建议,并表示将积极支持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行动计划。
具体到汽车产业,北斗卫星系列模组的推广思路是,在前装终端,主动与整车厂沟通对接并建立合作,快速拿出车载前装终端整体解决方案;在后装终端,选择有能力、有市场影响力的车载电子终端企业,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多样化终端方案。
据中汽协信息服务委员会执行理事长王大维介绍,汽车产业普及应用北斗行动的应用推广计划,将从整车制造、汽车保险与汽车金融、后装汽车电子和电信运营商等多渠道展开。产业化发展计划,将从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对接智能交通应用、夯实北斗产业基础等多角度推进。目标是:2015年启动北斗系统在汽车产业的千万级普及应用工程;“十三五”期间,全面实现从以北斗为主导兼容其它系统的格局转型。
而就目前的市场来看,情况还不容乐观。2014年,我国商用车含前后装在内的道路运输行业北斗/GPS兼容车载终端安装数量达到100万台,占整个市场的20%;乘用车市场装车载导航销量超过1000万台,但其中北斗车载导航产品不到50万台,只占整个市场的5%左右。虽然从市场份额上来看,北斗导航在民用汽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市场的配置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不过,随着北斗系统的完善和市场规模化效应带来的民用芯片成本下降,北斗导航系统与GPS相比将具有更加本土化的优势。但在运营过程中,北斗想要真正替代GPS,需要整个生产链联合起来,进行多用途、多性能、多专业的融合。
据悉,2014年北斗自主的IP核已进入智能终端系统,2015年则要实现批量生产应用。可以说,近两年内北斗导航已经准备大举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融合。
卫星导航系统是智能汽车、车联网和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我国普及了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系统,便可获取海量的行车和道路数据,这些大数据不仅可以应用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技术研究之中,对于道路建设、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很有价值。
总而言之,北斗导航在我国民用汽车市场的推广,不仅将对车载导航系统产品和服务市场产生巨大影响,还将极大促进整个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