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全球市场的规模大约为 40万亿元,中国市场的规模大约为4万亿元。我国智慧城市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政策支持日趋明朗,市场空间逐步打开,建设模式走向成熟。根据工信部数据,仅2012年,全国有320个城市共投入300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目前全国有近500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193个城市已落实建设,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约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数的6成。在2014年底,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宣布启动第三批智慧城市申报试点工作,明确智慧城市 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
如何构建有特色的中国智慧城市,首先我们来看下国外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模式:
(一)意大利威尼斯:出租信息基础设施
水城威尼斯一直受到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威胁,2003年威尼斯启动了摩西计划,构筑活动水闸阻挡海潮,护卫威尼斯。威尼斯市在修筑防水坝的同时,就将光纤光缆埋设在防水坝内部。光纤光缆敷设完工后,威尼斯市将光纤以芯数为单位出租给欧洲各大通信运营商,每年都会获得大量的租金。威尼斯市利用这部分租金,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另外,威尼斯市在全市架设Wi-Fi网络,外地游客连接Wi-Fi网络时,需要向威尼斯市支付服务费用。这部分Wi-Fi费用被市政府集中起来,用于Wi-Fi网络的日常维护,并向威尼斯市民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
(二)丹麦哥本哈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建设方式
哥本哈根在过去五年的智慧城市中共投入1.5亿元左右,只有1000万元左右由政府财政出资,其他资金都是由企业出资。在智慧城市前期投入时,政府邀请企业一起来建设,所有权在政府,政府与企业一起运营。
(三)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
巴塞罗那市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设计了统一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基础设施的接口标准、数据采集标准、设备采购标准、技术标准等。这套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由巴塞罗那与企业共同拥有所有权,如果其他城市要采用这套标准体系,需要向巴塞罗那和企业支付专利费用。巴塞罗那利用专利费用的收入,来维持智慧城市日常运转和维护。
(四)法国伊希莱·莫里诺:出租不涉密的公共数据
伊希莱·莫里诺把智慧城市运行中积累的不涉及隐私的数据租用给企业,政府获得智慧城市建设资金,企业进一步对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挖掘,发掘其面向市场的商业价值,从而形成新的商机,达成与政府的双赢合作。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正在将他们的数据库租用给企业,以鼓励企业重新利用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使企业为自身商业利益,也为公众从数据中创造出价值。
从国外智慧城市投资运营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智慧城市的投资运营模式也可以如此丰富。那么在中国智慧城市的投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呢?
政府:幕后导演
中国智慧城市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有力的推行者,从规划到投资引导,政府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智慧城市试点,另外对企业的鼓励也十分大,希望将智慧城市的治理转到企业手中。
企业:软硬实力两手抓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角,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可不是泛泛之辈。事实上,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改变对参与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概括而言,最核心的两个标准是即“高金融”、“高技术”。换句话说,金融、技术软硬实力两手硬,是当今企业投身智慧城市建设的不二法则。
用户:智慧城市评判者
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无非是政府和百姓,对他们而言,看得见摸得着,智慧城市才算真正落地。对百姓而言:智慧城市的惠民措施最靠谱。不管是便利出行,减少道路尾气排放量的智慧交通,还是随时实地实现在家门诊的智慧医疗,还是将便民服务送到百姓身边的智慧社区,这些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对生活的改变的应用,多多益善。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用户,将始终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最终评判者和监督者。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可以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但根据中国国情及各地不同特色,其运营发展模式也当有所不同,平衡智慧城市的三大基本元素四方面着手发展智慧城市。
国内城市发展需考虑的三要素
1、文化建设:精神文化的传承,不断的提升城市的灵魂,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2、设施完善:保障体系的完善,有效的保障城市的安全,特别是城市的基本生命线,像交通、水、能源、通信、市政、住房等等基础设施的承载;3、产业发展:发展动力机制的健全,这个主要是产业,产业集聚是区域发展的原动力,是城市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要素,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办法。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四个方面着手
1、完善体制
首先是思想观念,要解决目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盲目自大,忽视基础建设。无视承载能力,能耗过大,千篇一律,贪大求洋怪异。信仰的缺失,信任体系的破坏,文化的低俗。罔顾产业培育和一二三产的有机布局,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完善组织体系,整合资源,建立相应的制度体系,建设受过良好教育、有技能的人才队伍,培育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探索创新体系建立,具有信息通讯的基础设施,对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提升。在保障体制上完善政策,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主体、全球参与”的新型投资模式。
2、掌握规律
智慧城市真正要取得的实效,很重要的是懂得和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有四个环节必须是紧紧地扣住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城市规划,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1、决策层面,是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2、业务层面,通过多规融合,实现经济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信息化规划、投融资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融合,着力解决过去各项规划“几张皮”的问题,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达到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市功能的完善;3、项目层面,做好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目标方向、内容重点、实现路径、保障措施等落实。
城市建设,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要扣紧:第一关键词是“适用”,所谓适用,就是要讲究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要符合习俗、气候、材料等;第二个关键词是“经济”,就是要讲究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第三个关键词是“美观”,既承传文化历史,也要借鉴创新。
城市管理,就是如何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智能化的问题,在数字城市建设的时候,建设部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倡导数字城管,对城市的部件事件进行了网格化的管理,并由此从城市的市政设施的管理进一步拓展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应和成果。所谓比较好的效应,它不仅仅是业务上的,支撑了我们行业的管理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培育了产业。
结合新技术
城市运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多个维度的安全保障体系;重视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是一个不断实施、检查和改进的过程城市应急响应,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开展应急管理、指挥、救援等,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这四个环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的规律,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必须紧紧抓住不放,否则我们就会隔靴搔痒。
3、结合新技术
这个更重要的是中间有一个转换,也就是说新兴技术要和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结合,怎么样结合?这中间是有一个转换的,这个转换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一、要讲究经济实效,它体现在节约、效益、功能;
二、注重集约智能,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数据、资源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模式;
三、模拟仿真,建立可视化、复杂计量模型的可视化决策系统,模拟仿真涉及综合集成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模拟结果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
四、安全可控,运用大量的可控技术,对城市各种生命线,交通、管网、电网、通讯线路监测,对城市建筑、桥梁各种设施的监测,对危险进行预测,使得城市能够正常运行。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尤其要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来支撑城市的正常化运转,尽量避免城市重大缺陷,不要出现重大错误;城市一旦建成,往往不太可能推倒重来,这时尤其需要技术的支撑。
4、探索创新模式
这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注重政学产研用资支撑体系建设;注重人才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实效绩效。
关于人才和知识体系建设,特别是现在整个社会进入到一个服务型社会,到了知识经济社会,原来我们社会经济的变迁要素主要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那么下一轮社会发展中,变迁的根本要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才,也就是知识的改进、利用、创新要成为社会变迁的根本要素,这点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该注重教育和培训,掌握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应该注重法制意识,增加约束力和行动力,使我们和自然、社会的相处,更加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改变一味向自然、社会索取的方式。
结语: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各种资源和信息的聚集地。智慧城市运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深度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提升消费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广怀全局,纵览城市的胸怀,不断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开阔的视野,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占领智慧城市大市场,实现城市“善政,兴业,惠民”的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