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一场特殊的农业植保作业展示在合肥举行。现场,一架小型无人机飞快地低空掠过油菜田,农药被雾化均匀地喷洒在叶面上。短短5分钟,一亩地就喷洒完毕。
“人工打药不但累,而且一天最多只能打10亩地,天热还容易中毒。用飞机打药,省时省力。”现场观摩的六安市农委副主任武克贵评价。
如今,这种植保无人机以其高效便捷的优势,正日益成为关注的热点。在凤台县,农旺植保服务专业合作社经常演示推广植保无人机,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了这种先进设备。“无人机作业效率高,每天可防治300-500亩,并且节约30%-50%的农药和90%的用水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合作社理事长胡学友说。如今合作社已购置了6架智能悬浮植保机,开展小麦赤霉病和蚜虫防治示范3000亩,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植保无人机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喷洒药剂、种子、粉剂等。”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植保专家丁克坚介绍,该类植保机械在2010年左右出现在我国农业植保领域,目前在安徽省尚处于展示试用阶段。
据重庆金泰航空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智能植保机械,低空施药无人机的作业效率比地面植保机具效率高8倍,在发达国家已成为植保服务的主力军。“最大的优势是作业效率高,适合规模经营条件下的统防统治,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省植保总站站长曹明坤介绍,去年在淮北一个湖区爆发大面积蝗虫害,植保部门调集两架无人机,一天就防治完毕,而且效果非常好。“无人机最合适防范大范围、突发性的病虫害。”
曹明坤表示,植保领域的机械化、智能化是发展方向。目前,安徽省三大主产作物面积约7400万亩,耕种收环节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植保环节却依旧靠人工,成为最突出的短板,一旦大面积爆发病虫害往往出现防治难,造成减产。伴随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水平日益提高,必须尽快实现植保作业的机械化。
性价比有待提高,缺少行业标准和服务模式——新生领域经营风险不小
桂金山,蒙城县的一位农民,近期注册成立了金山植保公司,并一次购买了10架植保无人机,轰动了四里八乡。
“我种了很多年地,最关注农业机械化。我认为植保机械很快就会像收割机一样普及应用。”桂金山颇有信心地告诉记者,利用这10架无人机,他将组建一个专业的植保服务组织,开展跨区植保作业。
“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政策鼓励发展的方向。”曹明坤表示,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健全。但受机械性能、价格和作业模式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智能植保的发展依然有不小的风险。
机械本身需要进一步改善性能。丁克坚强调,目前的植保无人机尚无法满足长时间、高强度的农事生产需要,突出表现为续航能力弱。“市面上的无人机一般续航能力在半小时左右,作业时需要频繁更换电池,这使得其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丁克坚说,只有续航能力提高到2-3小时以上,才能体现出其效率优势,大范围推广应用。
生产和作业的标准也困扰行业发展。据了解,目前国内尚没有无人机生产和操作标准,安徽省也没有制订相关地方标准,企业都是各自为政,按自己的技术标准生产。丁克坚表示,这导致产品的实际性能和标识性能不一致,也带来使用的隐患。
价格则是农民关心的另一问题。据介绍,现在国内植保无人机的价格普遍在20万-30万元之间,即使对专业合作社和大户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农村是中低端市场,对价格很敏感。这一方面需要相关补贴政策出台,另一方面也需要降低生产成本。
而对使用者来说,作业模式和市场体系都还是空白,经营风险不小。曹明坤表示,植保机械属新鲜事物,农民能否接受,哪种服务方式好,作业效率、成本和行业利润如何等都是未知数,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虽然植保无人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如果购买的话,应持持谨慎的态度,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算好经济账。”丁克坚强调。
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引导智能植保设备进农田
“当前农业生产方式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预计未来2-3年,智能植保机械会迎来快速增长期。”曹明坤表示,对此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刺激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机械性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另一方面要试点示范,探索合适的推广模式。
“当前的技术储备,完全可以解决无人机性能问题。行业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是导致技术转化应用不利的主要原因。”丁克坚告诉记者,当前无人机生产企业规模都很小,研发能力有限。农业部门要抓紧研究,将植保无人机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降低价格门槛。同时向企业发出信号,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刺激行业发展和产品提升。
据了解,目前河南和湖南都已将无人机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有效刺激了无人机的推广应用。比如河南把植保无人机列入农机补贴范畴,农民只需用1/3的市场价格,就可买到农用无人机。政策刺激下,河南植保无人机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
专家介绍,湖南的另一有益经验是出台行业标准。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2013年湖南出台了《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地方标准,为植保无人机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规范,其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也迅速增长。
有了好机械,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得顺手。专家表示,智能植保机械的使用者主要是种粮大户、专业植保服务组织和农业部门的植保站。要通过政策引导一批先行者,购买机械开展服务,培育市场。“原来刚开始推广联合收割机,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赚到钱,有没有市场。通过政策引导,一些有头脑、敢尝鲜的农民买了机械,赚到了钱,示范引导市场快速壮大。”曹明坤分析,现在植保机械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劳动力加速转移,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植保专业服务很快就会迎来广阔市场。植保服务社要提高效率,有经营效益,必须与先进的设备结合,才有前途。
企业则要为行业发展兜底,提供技术培育和维修等服务,免除后顾之忧。“植保无人机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操作不熟练也是导致植保无人机作业故障多的原因之一。”丁克坚建议,要扶持培育企业龙头,带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