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物联网是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物理对象实现互联;有人说,物联网是多种新兴技术的结合体,其关键词为感应、互联、数字化;还有人认为,物联网就是通过智能设备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一张更大的网络,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物联网产品就好像民间传说故事里的“田螺姑娘”,让我们下班回到家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喝上茶壶里烧开的热水。现代科技个性化到连接分析我们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我们大脑的思维活动,将我们的个人随身装置同我们每个人的活动真正连接起来。
物联网凭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集成和综合应用,在推动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改善服务民生、推动增效节能等方面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部分领域正带来真正的“智慧”应用。
杭州作为物联网产业六大中之一,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不仅为杭州经济发展提供过动力,也使这座城市变得“聪明”起来。
物联网技术让万物相连
在钱塘江下游,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内,一个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总投资500亿元的“杭州国际传感谷”正在形成,并成为杭州“三镇三谷”之一。
“要依托先进的传感技术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让杭州国际传感谷逐步实现产业和环境‘双生态’,并着力发展以红外技术为主的红外传感产业,以生物、无线、纳米、微系统为主的新兴传感技术产业,以及以压力、速度、流量、位移为主的传统传感技术产业,将杭州国际传感谷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阵地、人才技术的集聚高地、科技创新的研发平台和知本资本的服务平台。”在钱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尤建浩看来,物联网的特点是通过感知与识别技术,让物品开口说话、发布信息,而传感技术正是物联网最基础的应用,“正是因为传感技术的集聚,万物相连才变成了一种现实。”
经过几年的发展,杭州物联网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13年,全市物联网产业实现主营收入524.38亿元,约占全国物联网产业总量的1/10。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滨江)作为全国三个国家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之一,已成为杭州、全省乃至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目前,我市物联网产业的产业链日趋完善,已形成了涵盖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涌现出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中控科技、聚光科技等龙头企业。尤其是在应用领域,我市以“智慧城市”和“两化融合”为着力点,带动了物联网技术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到2017年力争物联网产业产值超千亿
虽然我市物联网产业已基本形成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但在物联网推广示范应用上还没有规模化,同时在微型和智能传感器、超高频和微波RFID(无线射频识别)标签核心产品、传感芯片等传感器关键技术上尚未突破,两块“短板”制约着杭州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为解决“短板”问题,《杭州市建设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三年行动计划》应运而生,杭州建“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被提上日程。根据《计划》,杭州未来三年内,将培育规模超百亿的龙头企业3家以上,发展“专、精、特、新”重点企业200家以上,孵化创新创业企业500家以上,全市物联网产业实现主营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
也就是说,要在物联网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在示范应用上推进一批工厂物联网等示范应用项目,并为民生工程、城市管理等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撑。
同时,还要将城西科创园打造成城西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将钱江开发区打造成为杭州国际传感谷,并重点发展传感器、数字安防、网络通信、智能装备等产业,培育挖掘数字健康、车联网、北斗导航、智能家电等产业,推进物联网标准体系、公共技术服务、检测认证服务、应用展示体验与交易等平台建设。
智慧应用让杭州城市更“聪明”
在杭州,有一款叫“城市通”的APP(客户端)软件,打开后可以智能寻找公共自行车租车点、停车位,同时还可以查询公交、地铁信息等;
安装有运行状态监控和自动报警系统的电梯,一旦出现运行问题,传感器会自动向后方平台报警求助,并将信息传递给维保单位;
而“交通杭州”APP,则涵盖了城市公交、公共自行车、地铁、水上巴士、出租车等多种出行系统,点点手机,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近年来,围绕交通治堵、五水共治和大气污染治理等领域,杭州运用RFID技术、传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等物联网技术,推进了杭州城市管理的网络化、可视化、精细化,这让城市变得更加“聪明”。
按照杭州的设想,智慧应用要以“信息惠民”为核心,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支持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警务、智慧生活等重点专项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让看似高深的物联网渗透到老百姓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此外,杭州还将重点推进物联网在机械、冶金、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的应用,推动一批工厂物联网示范应用,促进生产装备、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生产服务等智能化,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工业安全生产管理、产品(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管理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