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时代来临 国际国内争相布局智能工业

   日期:2015-01-15     评论:0    
核心提示:十多年前,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精准地描绘了人类技术文明快速发展,令大批可提供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并全面渗透生活。如今,这样的科幻图景正在走入现实:从亚马逊仓库中自动装卸货物的机器人、富士康生产线装配零件的机器人、执行特殊危险任务的特种机器人及以智能化军用无人机,各类用途机器人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丰富的场景之中。

十多年前,一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人工智能》精准地描绘了人类技术文明快速发展,令大批可提供服务的智能机器人取代人工,并全面渗透生活。如今,这样的科幻图景正在走入现实:从亚马逊仓库中自动装卸货物的机器人、富士康生产线装配零件的机器人、执行特殊危险任务的特种机器人及以智能化军用无人机,各类用途机器人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丰富的场景之中。

而在中国,随着工业化技术水平提高及智能化、互联网化渗透,日益倒逼着传统产业转换思路,提高自动化率及工业生产智能水平,这也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兴起埋下伏笔。与此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用工密集的区域,结构性用工荒加剧也进一步加速企业“机器换人”节奏。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13年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购买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

机器人时代来临,令资本各方看准产业蓝海时机,加速在机器人产业布局。据了解,来自日本、瑞士、德国等各国工业巨头近期均扩大在华产能,各路力量摩拳擦掌,意图在智能工业领域大肆开疆辟土、谋求主导权。同时国内各类产业自动化也在加速,中国机器人下游应用开发提速,行业内并购整合日益成为趋势,令中国庞大机器人市场更具看点。

随处可见的代工机器人

在广东某工业园区生产车间内,一台身长不足一米、形似铁皮箱、每分钟跑60米的机器车,装上双层支架之后,就可以变为一个独立完成搬运作业的机器工人,而它也是这个车间最主要的装卸工人。据了解,这个身材小巧的铁皮员工,只需跟着脚下铺设好的磁性感应轨道走,就能轻松将货物从车间流水线一端搬向另一端。

据该机器人厂商销售负责人介绍,类似这种自动化智能产品完全可以想象为新一代的“机器工人”,它们既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工作,同时也能帮助企业节约人工成本。从“机器工人”替代效应看,一台标配无人搬运车相当于三个搬运工兼司机加一台运输车。如果以每人每月最低3500元计算,三个工人月工资则是10500元。而一个机器工人的应用操作扣除维护等费用,一年可为企业节约12600元工人工资。与此同时,还能将生产效率提高到20%以上。如果以月产值一亿元的工厂计算,将相当于2000万元效益空间。

目前“雇用”工业机器人正成为越来越多制造企业的选择。在深圳宝安区石岩黄峰岭工业区一家家电企业厂区内,负责人正在忙于和员工商定如何在2015年继续提高机器人自动化水平。“经过两年的生产线改造,我们已有效减少了用工。在一些生产线中,工人人数已下降一半以上,并且机器人生产效率比人工提高20%以上,产品良品率也有明显提高。”上述负责人表示。

不难发现,由于科技水平发展及智能化生产普及,“机器换人”正在日益成为众多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另一方面,人口红利时代结束、老龄化社会来临及劳动人口大量缩减,也驱使着“机器换工”大潮出现。深圳三和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许琴指出,不同城市已进入或者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劳动力供应不足问题现实存在。劳动力成本抬升令企业经营难度加大,加上90后就业观念转变,部分简单岗位存在被取代趋势,这也造成越来越多企业更倾向于雇用“机器工人”。

国际巨头抢滩“蓝海”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看中中国庞大的机器人需求市场,不少国际巨头纷纷加大砝码进驻中国,并在国内扩大产能,以谋求在新智能工业格局下的市场主动权,各路资本角逐机器人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以日本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安川电机为例,今年12月,公司在上海成立涵盖机器人中心、解决方案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在内的新展示中心,为中国企业客户提供各个领域机器人应用产品。据了解,安川来自中国机器人销售收入已占据集团20%,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沈阳工厂产能。除了安川之外,国际机器人行业巨头公司瑞士ABB和德国KUKA也在今年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产能,并积极扩大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机器人业务销售规模。

业内预计,伴随越来越多的资本和实力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加大机器人市场的竞争,未来工业机器人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促动更多企业选择“机器换人”。而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企业发展各自为战,中国企业为扩大竞争实力,未来必将经过一轮市场竞争,通过收购兼并优胜劣汰,逐渐形成大龙头企业。因此,并购整合或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常态。此外,互联网技术应用也将会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机会。

机器人产业或迎井喷期

无论是制造业复兴计划还是技术更新换代,以及当前最热炒的工业4.0概念,都离不开机器人产业内容。业内人士认为,“机器人+互联网”智能化数字生产方式将改变全球制造业格局,而拥有庞大市场容量的中国自然也不会缺席这场机器人盛宴。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报告,当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约18万台,其中在中国销售量约3.7万台。在12月下旬举行的2014年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上,业内一致预期,今年我国机器人市场销量可能突破5万台,且在未来5年内市场增速有望保持在每年40%以上,机器人产业井喷之势已可见。

有研究认为,国内机器人行业投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以并购、合作等机器人概念股票为主的主题投资;第二个阶段,机器人概念股业绩将出现分化,好公司将脱颖而出;第三个阶段,行业格局趋于稳定,投资龙头股成为王道。目前市场处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重叠处,在追逐机器人概念股的同时,需找出有竞争力和有业绩的机器人企业。这也意味着,未来机器人板块将从“主题投资”逐渐过渡到“业绩为王”阶段。

而对于中国目前在技术水平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专家建议,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突围”和赶超。首先要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跟踪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其次,要确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认为,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发展企业比发展技术更重要。优先发展有实力的机器人企业,然后通过到海外并购成熟技术和公司来提升机器人质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