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机器人高热度背后隐现低端重复

   日期:2015-01-12     评论:0    
核心提示:工业机器人产品具有标准高端制造属性,重资产、投资周期长。业内人士透露,国内机器人企业现状是,零部件行业亏损,自主品牌本体机器人只有年销售超过500台方能够盈利,而系统集成商盈利微薄。

机器人时代已然来临。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也正面临一场机器人产业带来的盛宴,吸引了政府、企业、资本和消费者的关注和期待。

但在机器人火热的背后,市场需要冷思考。面对国际巨头围攻,我国企业如何突围?如何避免重走汽车、光伏产业的老路?资本如何撬动产业突破?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多方采访,试图还原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真实现状及困境,探路产业突围路径。

在影响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中,先进机器人被咨询公司麦肯锡列在第5位,万亿美元的市场也被寄予厚望。“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顺理成章地落在了机器人头上。对于这场产业盛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甚至展开了新一轮的工业竞争。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增速最快,在光鲜的数据笼罩下,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拔地而起。2013年,中国共销售3.7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60%。

但多位在业内深耕多年的人士表示,机器人时代只是看起来很美,甚至对部分企业来说,这个“馅饼”也可能是“陷阱”。从市场份额到核心技术,从行业竞争到发展战略,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机理至内核似乎都并未清晰。

中国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长36%

201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引领全球经济变革的颠覆性技术》报告称,影响未来颠覆性技术中,先进机器人位列第5,排列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之后。

2014年12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李瑞峰在成都的一场会议上表示,将人、数据、机器连接起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结合,促进更先进设备和更完善服务的产生,“机器人将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最佳载体”。

“为了使2020年东京奥运会超越北京奥运会,日本已经决定将在开幕式上加入机器人竞技单元作为重头戏。”一位业内人士称,世界各国都积极应对新科技产业革命,争夺国际产业竞争话语权。发达国家也纷纷从国家层面对机器人产业进行部署,包括美国的再工业规划,日本的新产业发展战略,韩国的机器人未来战略及德国工业4.0等。

相关统计显示,2001年~2013年,全球机器人增速为7.2%,2013年产销量达到历史新高为17.9万台。预计2014年将突破20万台。有券商报告乐观预测,未来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增速也最快。2013年,中国共销售3.7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60%。2008~2013年,中国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长率达36%。目前,全球每销售5个机器人,其中就有一台是在中国安装。

随着工信部2013年511号文《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地方政府到民间资本,都掀起了一股机器人热潮,2014年也成为中国机器人发展元年。

与之相伴的是,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有券商统计显示,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的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投资额度上,现有地方机器人产业园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超过5000亿元。

“2014年每周可能有两家机器人公司诞生。”有业内人士统计。同时,资本市场上现在有机器人概念的公司超过50家。李瑞峰表示,“虽然很多是属于中低端企业,但是中国机器人企业数量可能出现井喷。”

高热度背后隐现低端重复

机器人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2014年机器人行业是“企业热、政府热、全民热”。不过,曲道奎表示,怎样避免低水平质量重复等问题,考验着政府和企业的智慧。

李瑞峰也认为,应该通过对各地园区的整合,建立好的产业链,而不是用重复低端的技术抢市场、抢资源,这样会把整个市场格局搅得更加混乱。

“在中国,大多时候说机器人是指机械臂,下一代机器人则是人机协同、工业互联。”在曲道奎看来,目前的传统机器人定义就是可编程的设备,而新一代机器人是完全自主的系统,是真正的智能机器人,应用领域有崭新的变化。因此,未来的机器人市场达数万亿元,和现在常见的机械手类的机器人几乎完全不同。

事实上,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也仅为160万台,国际替代率只有5.08%,中国替代率只有0.23%。曲道奎认为,现在的机器人用得少,替代量少,原因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受限,在灵巧性工作、非一致环境制造和人机合作等领域,传统机器人的限制非常明显,面临很大挑战。

就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认为,中国目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高端缺乏。

但事实上,中国机器人专利上的成果非常多。但有业内人士直言,专利成果是国内专业多,国际专利少,转化价值不大,还是缺乏真东西。

2014年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缺少技术创新,包括创新思想和创造性成就;没有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到10年。

“虽然机器人产业看上去很美,但仔细看令人忧虑,甚至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中轻集团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杨漾也表示,同等质量的机器人产品国内企业可获得利润很少;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企业人力、研发和营销成本居高不下;国产机器人缺乏品牌认知度和生产实践检验。

洗牌期面临高风险

事实上,技术和产品的问题,直接体现在了市场上。我国机器人需求已经跃居全球第一,甚至在未来二三十年间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但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市场占比不到20%,其余80%都被国外机器人巨头企业所占有。

长江证券研报显示,2013年,外资品牌多关节机器人销量22616台,占中国多关节安装量的92%。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机器人36860台,从机器人的产地来看,国内企业占据市场的26%,外资占有74%。

事实上,经过40多年不断发展,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机器人产业“四大家族”,他们都已布局中国。在中国市场上,机器人价格和产品可靠性竞争十分激烈。

李瑞峰表示,现在中国机器人发展存在的问题,可能是市场发展方面没有想象的那么快,大家都觉得中国机器人发展热,但真正做市场难度还是大,机器人应用队伍不够,技术的成熟度不够。

工业机器人产品具有标准高端制造属性,重资产、投资周期长。业内人士透露,国内机器人企业现状是,零部件行业亏损,自主品牌本体机器人只有年销售超过500台方能够盈利,而系统集成商盈利微薄。

“突然爆发的大市场是馅饼还是陷阱?”曲道奎在行业会议上直言不讳,他认为,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机器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馅饼,很可能是个陷阱。所以企业一定要理性。

“传统机器人已经走下了高技术的神坛,面临较大的风险。”曲道奎表示,机器人是典型“三高”,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金密集度高,但是这个“三高”产业整个市场表现已经进入到产出非常低的状况,这就让下一步机器人谁来投资、谁来发展成为一个难题。

即便如此,曲道奎仍颇具信心。他认为,未来5到10年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有可能会发生大的改变,中国完全可能诞生一批优秀的机器人企业。关键是用市场化方式,开放式、国际化地不断交流。

此外,曲道奎认为,窗口期是非常关键的,中国发展的关键点在2015年,全球企业在中国布局基本完成,这时候真正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时候。而中国技术产业很可能5年之后重新洗牌。

市场对全球的企业是均等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由于中国企业过早直接面临国外竞争,企业成长时间没有了。曲道奎提出,“我们还在摇篮当中,突然面临这样大的竞争,中国的企业怎么成长?”

我国将制定机器人产业路线图

同样令诸多业内人士担忧的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可能重蹈汽车产业覆辙。有业内企业家感叹,中国汽车消费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哪里去了?中国丧失了大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我们做了很多高技术产业,但是中国产业链分工几乎都进入最低端的加工制造,机器人产业将来也会有这样的潜在风险。”

面对机器人产业的“内忧外患”,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要重点发展自主技术,实现机器人零部件国产化。

但曲道奎似乎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中国应该利用机器人市场的大爆发来发展机器人产业链,包括零部件。但是并不等于中国机器人零部件做上去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就能成为全球第一。”

对于中国机器人竞争力和国产零部件的关系,曲道奎认为,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非常规发展方式跨越式发展,如果仍按照常规式发展,只能越追越远,永远超越不了。

曲道奎认为,核心技术还是要有,但是完全靠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很可能丧失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因为现在的竞争并不是简单的拥有几项技术,几个产品就能竞争,首先要看企业的综合实力、企业的模式。

有很多机器人企业主认为,机器人企业应该跟互联网企业结合,学习国外最新模式,利用全球资本,引进全球人才,借鉴中国的电商发展模式是未来发展趋势。

但建议,机器人产业应从国家层面做顶层设计,重点要培养国际级的机器人企业,没有国际级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国际级的产业。中国的高铁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国家主要资源集中在两家企业,利用国内的市场爆发,把中国自己的高铁培养起来。因此,机器人未来成功很重要的一个路子就是走整合资源之路。

对于“中国创造”之问,2014年12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表示,推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首先要从应用市场入手,帮助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改进生产、制造工艺,物流运输流程和服务手段,通过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和信息化手段来逐步提升科技水平。

前不久,有工信部人士向有关媒体表示,下一步将从多个方面加强行业管理,进一步推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组织制定我国机器人路线图以及机器人产业“十三五”规划。该路线图及规划包括加强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机器人产业准入制度;搭建产需对接平台为重点,促进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开展培育各家机器人产业推广示范基地的工作等。

行业动向

服务机器人将迎井喷中国须突破“人机互动”瓶颈

作为当前服务机器人产业化的高端领域,突破人机互动技术一直是一道门槛。但在相关专家看来,在服务机器人上,中国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并不大,中国预计3~5年内很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2014年12月21日,在“服务机器人产业分析”分论坛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葛树志站在众人瞩目的演讲席上,不无自豪地说“机器人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这不是一个预言。”而在六七年前的时候,他就在大力倡导研究“人机互动”这一世界级重点课题。不过,那时在国内说“人机互动”似乎多少有些遥远。

权威统计数据透露,在世界范围内,目前服务机器人接近2500万台套、280亿美元市场,预计2017年服务机器人产值将超过工业机器人,达到500亿~700亿元美元。

2017年产值700亿美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国家863计划“十五”机器人主题专家组组长王田苗也表示,“服务机器人时代,正在悄悄走近我们。”

权威报告透露,在世界范围内,以家庭个人服务机器人与特殊环境服务的专用机器人为主产品销售,以个人、家庭、行业服务为特征的服务机器人接近2500万台套、280亿美元,超过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一半。王田苗预计,2017年服务机器人产值超过工业机器人,达到500亿~700亿元美元。

王田苗还举例说,“IROBOT清洁机器人以年增长25%以上速度发展,达芬奇医疗外科机器人净利润35%以上,以色列可穿戴式康复机器人公司上市当天市值达到80亿美元,国内大疆无人机销售额3年增长80倍等。”

“机器人从工业走向服务,尤其是创新性的服务机器人具有爆发性成长的特征,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关注。”王田苗强调。

王田苗解释说,这个领域是年轻人创业的乐土,不仅创造着实用技术,还在创造市场需求,但因为没有统一的产品形态和技术体系,仍处在分散化的高速发展阶段,但都具有高成长性,比如家庭清洁自主吸尘器、擦窗机、监控器、医疗外科机器人、可穿戴医疗康复机器人、军用无人机与地面侦察机器人、物流移动机器人等。

2014年初,谷歌拟以32亿美元收购智能家居公司NestLab,为其进军数字化家居领域开启了一个“便捷通道”。据《华尔街日报》撰文称,谷歌的野心可能不止于此,目的可能要控制用户的“衣食住行”。

突围“人机互动”难题

“操控对于服务机器人很重要。比如我们经常谈机器人能帮助我们打扫房间、收拾桌子,很多人研究这个领域但产业化不成功。但有一些特定的机器人,比如医院的机器人帮我们运东西,就是一种操控。”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马修·梅森表示。

马修·梅森坦言,在家庭服务方面,机器人操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们要识别出一些直接简单的动作。也就是说,服务机器人需从模拟人类的一些简单动作开始,从而达到操控。实际上,这个领域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机互动”。

与工业机器人相比,服务机器人实现人机互动的难度大得多。王田苗解释说,“从载体、机械到感知,到智能控制,加上相关的交互,机器人体系在工业上是完备的,可以相互借用和支撑,但在服务机器人上就很难支撑,包括软体、感知、人工智能及人机交互。”

2014年12月20日下午,在央视《对话》栏目直播现场,一台递送话筒的服务机器人,迟迟不能正常操作。无奈之下,主持人只好调侃说,服务机器人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实际上,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也成为服务机器人多年来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相关专家认为,日本在服务机器人,特别是赡养老人陪伴机器人上技术做得很好,但仍未大范围产业化,核心因素是担心机器人失控。

在葛树志看来,服务机器人不止是功能的简单叠加,机器人也不一定非要有胳膊有腿,但一定要有对话等感情互动。他强调说,“人机交互一定要安全,一定要互动,一定要自适应,这涉及多个关键技术的突破。”

德国汉堡大学多模式技术研究所主任、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副主席张建伟也表达了乐观态度,“中国比国外差距较小,因为我们有物美价廉优势,有很大的用户市场,容易测试,服务机器人完全有可能3~5年内弯道超车,与其他国家同台竞争。”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