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个人都在谈论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似乎无处不在,而且似乎轻轻松松就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机器人无疑是和创新这个话题相关度最高的产业之一。中国未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老龄化趋势已渐成共识,于是机器人一下子从一个不太被关注的角落走到了聚光灯下。
在资本市场,机器人概念股也已历经一波又一波炒作,股价飞天。然而,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罗百辉调研发现,不少机器人零部件由于始终无法突破关键技术,不得不常年依靠进口。这导致本土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品牌和质量上却始终竞争不过洋品牌,利润低又进一步导致没有钱大笔地投资研发,形成恶性循环。 12月初的广东现代会展中心,一场国际科技合作周的3D 打印与机器人展会,吸引的参观者人数之多竟不亚于充满娱乐元素的汽车展或者游戏展。来自珠三角及世界各个国家的展商们用充满噱头的各种演示手段,展示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形象。在机器人馆,占据入口通道两侧最显眼位置的,也是被誉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中的日本安川、发那科(FANUC)和德国酷卡 (KUKA)、瑞士ABB。而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则位于A5位置。
中国机器人市场增长速度之快是这些国际知名厂商卖力吆喝的重要背景。以安川电机为例,其2013年设在常州的工厂原本只设定了每年6000台的产能,然而面对中国强劲的市场需求,最终建成的产能翻番至 12000台,投资额也从17亿日元猛增至40亿日元。罗百辉认为,工业机器人今年在中国预计将总共售出70000台,未来2015-2017年,中国机器人销售的年均增长率可达36%,而在美洲和欧洲,这个数值预计仅仅为6%。
“大家都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了。”拓野公司机器人销售经理高孝刚告诉记者。
日本发那科公司展示的是公司的“拳头机器人”:M-2iA高速整列系统。只见玻璃罩内,4轴控制的机械手准确快速地将传送带上的小零件搬运到指定地点。这台机器人完成一次搬运动作的速度可达 0.7秒,最大负重可达3kg。配合2D视觉和跟踪系统,即使传送带上的小零件凌乱摆放,也能准确抓取和转移。
采访中记者发现,日本厂商的展品通常都非常强调速度和精度,展位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这些机器人的误差通常只有0.1或者0.2毫米,并且稳定性极佳,说白了就是干活准确快速,还不容易坏。不过这些机器人的价格也不便宜,一台打磨机器人的价格在25万元左右,一台可以演示3D微雕技艺的机器人也大约在这个价格。
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会长凌琳表示,“机器人可以被分为两个大类: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按照工种又可以分为焊接、搬运、装配、处理和喷涂五个品种。由于起步较早,在工业机器人这个领域,日本的整体技术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相比欧盟、美国和韩国都要更先进。四大家族”中的两家日本企业都建立于上世纪20年代,距今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即便就公司年龄来讲,日本公司都要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评价机器人产业是日本的战略产业毫不为过。安川公司历史悠久,不仅技术研发开始得早,实力强,同时公司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也是目前无法忽略的优势。”
“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仍然是汽车制造业。汽车钢板的搬运、装配,甚至打磨、喷涂大都由机器人完成。德国酷卡公司的展台展示的就是机器人灵活翻转汽车钢板。”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秘书长、拓野机器人东莞分公司总经理蒋仕元告诉记者,他们的客户近50%都来自汽车制造业,另外50%则广泛分布于通讯、电子、太阳能、快速包装等各个行业。拓野公司展示的五子棋机器人邀请参观者现场对弈,引来不少观众的参与和围观,并对其中涉及的技术和现场工作人员热烈交谈。
“现在焊接、打磨这类工种的通用机器人中国厂商都能制造了,只是负载量500公斤以上的机器人还无法实现国产,导致都只能购买外国厂商的高价产品。因此,这也是目前国内机器人研发的方向。”拓野机器人销售经理高孝刚说。
中国的机器人行业起步较晚,2012年进入这一行的拓野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发展至今,已经在国内业界算得上龙头老大,以提供设备集成设计安装维护工程为主业。其中,自动牵引车(AGV)机器人等200个品种属于拓野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本体。
一台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共包括三项: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其中减速器完全需要依赖进口,而控制系统和伺服电机,国内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但适用机器人的范围还较为有限。
由于国内生产企业产能低,产量小,因此在进口零部件时,价格要比那些进货量大的厂商贵,成本高。而在销售时,国外厂商由于成本低,就可以将售价压至国内厂商的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直接逼国内厂商退出市场。
以减速器为例,这一小小的用于机器人关节处的零部件,单个售价就高达一两万元。一架六轴机器人,国内厂商的售价大约十几万,单单减速器就要占掉将近一半。
2014年,国产六轴机器人本体产量不到2000台。整个国内机器人市场70%都被“四大家族”占据,而全部国产机器人企业加在一起的市场占有率仅仅只有5%左右。
一家美国厂商的工程师认为,在基础研发领域,中国缺乏人才力量。“要同时解决好载重量和精确度问题,设计和工艺是一个方面,材料尤其是金属性能也是一个方面。而材料研发需要无数实验论证,才能确定配料比例和提炼方法。这不是机器拆拆装装就能简单学会的。”
世界先进机器人运营商拓野机器人总工程师杨安明表示,每年公司投入研发的资金是营收的15%,而华为则达到30%。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已经占据市场领导地位,还安装了GPS定位。
美国通用电气上海研发中心的一名电气工程师告诉记者,他们在采购设备时的困扰在于,有些国产厂商可能产品本身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装配维修能力就是上不去。“东西好,也便宜,但是装了就是容易坏。”他认为这是整体工业水平低下造成的,已经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对于拓野机器人公司,他的评价较好,就是因为拓野公司的集成装配能力不错,行业口碑较好。
参展本届合作周的中国企业东莞普洛汇森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宗保也表示,除了与机器人技术协会合作,他们正积极寻觅海归人才,以期望能用尽量短的时间缩短和国外的技术差距。
“至少我们让一部分不想挨宰的中国公司有了选择的余地。”李宗保这样对记者说道,“实际上,对许多国内中小企业来说,行业标准并没有国际标准那么高。因此,并不需要那么高要求的机器人。而我们中国企业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可能完全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安装维护的人工费毕竟比国外便宜不少,那为什么不用国产的呢?”安徽埃夫特公司的经理也表示,他们的产品目前主要针对一些危废行业或者环保行业,替代这些不适合人工的行业工种。
李宗保表示,预计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将以平均200%的速度增长,因此前景出乎意料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