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发展应走中国特色之路

   日期:2014-11-17     评论:0    
核心提示:“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及人口红利的弱化,中国工业机器人将迎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昨天,第十六届高交会举办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院士论坛上,与会“两院”院士提出中国机器人发展应走中国特色之路。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及人口红利的弱化,中国工业机器人将迎来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昨天,第十六届高交会举办的“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院士论坛上,与会“两院”院士提出中国机器人发展应走中国特色之路。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当今世界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介绍,机器人应用分领域不同,包括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工业机器人发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发展产业。

“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总装机量达到3.68万台,从增长情况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蔡鹤皋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也表示,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总装机量年增长率达17%,远高于全球平均9%的速度。“市场规模非常之大,当我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时,所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集成市场规模将有1140 亿元。”据介绍,目前中国从事工业机器人制造和集成的企业大约400家,其中绝大多数是系统集成商,不具有生产能力。

“像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机器人生产的关键基础部件,都要从国外进口,这让我国机器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蔡鹤皋在与现场听众互动时,承认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软肋。

机器人产业服务“制造强国”转型

蔡鹤皋则提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都需要大力提升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的比重。另外,“人口红利正在弱化,低成本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缺失,企业劳动力成本年均10%左右的幅度上升,这些都使机器人制造和应用变得更为迫切。”

他认为,中国机器人制造要突破瓶颈,特别是关键基础部件要实现国产化;机器人研发生产要强化创新驱动;同时坚持走“官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政府进行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防止出现机器人产业一窝蜂发展,突出重点,强化示范。

机器人的边界是人类的想像和创造力

“未来的海洋机器人不仅会有‘手指’,还会使用‘工具’。”中国工程院院士封锡盛深入浅出地讲解海洋机器人从载人潜水器、到遥控水下机器人、再到自主海洋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过去有专家认为机器人不是人而是机器;今天看,机器人仍然不是人而是机器,但应当当作‘人’来看待;未来,机器人或许就能够是‘人’了。”封锡盛院士的话引人深思。

在听众互动环节,一位外科医生提到自己在骨关节手术中已经应用克隆组织。“未来,是否存在用克隆组织制造机器人的可能,比如按摩的服务机器人,它的手就是真正的克隆人手?”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边界在哪里?这个话题很难回答。可以肯定的说,机器人的发展只会受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限制。”蔡鹤皋院士说,未来的确存在利用生物芯片和克隆组织“制造”机器人的可能,“但由此带来的人伦道德与法律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推荐资讯
可能喜欢